南京香樟树“挖掉重种”莫沦为瞎折腾
www.fjnet.cn 2012-05-30 11:15 凌国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最近几天,南京机场路(雨花台风景区南门至机场高速段)两侧的上百棵香樟被挖出来后,花七八十万种上的一批新树,却依旧是香樟。现场施工人员说,原先香樟太小,现在换成大的。对此,南京雨花台区住建局和绿化公司解释称,原先土壤多为石块,没有肥力,所以香樟“长不大”。(扬子晚报,5月29日) 挖掉老树,重种新树,却都是香樟树,这不免让人产生“瞎折腾”的感觉。尽管有关方面解释由于土壤肥力不佳导致原先栽种的树长不大,但仍旧无法消释公众的质疑。据报道,重新栽种的树直径不过粗了4厘米,看上去差别不大。花费七八十万搞这种“除旧布新”的工程,这些钱是否真正做到了“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是否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种了十年的香樟树为何长不大?据有关方面说法是因为“土壤肥力不够”而没有长大,这更要追问:绿化是否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否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据城建专家介绍,“绿化用的土壤是需要有肥力的,验收时也有这个标准。”园林绿化工程对土壤做了“理化性状良好,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普遍规定。住建部去年6月份颁布、12月起施行的《绿化种植土壤》标准,不仅注重绿化土壤的营养指标,还规定了绿化工程的有效土层厚度、通透性等物理指标,更是特别将重金属等污染也纳入控制指标。这些都说明,被挖掉的香樟树之所以长不大,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没有切实贯彻上述标准,而且验收时也是草草了事,就更不用说对这些绿化树苗进行精心地后期管理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次南京对香樟树“挖老种新”,前车之鉴是否发挥了警示意义,这些土壤是否合乎园林绿化标准,是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绿化验收,都值得思考。需要警惕的是,有令不遵,监督不严,以后难免再陷入“挖掉重种”的尴尬,会再次劳民伤财。这样的教训,有关部门岂能疏忽大意?而且,相对于“种树”费用,“移树”费用要包括起树、吊树、运树、再种树以及养护等全过程的费用,成本要大得多。因此,“挖树重种”的成本几何、如何分配以及挖出的老树如何处理等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向社会公开,一方面打消公众疑虑,同时也是落实政务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此外,“移树”背后暗藏的利益链,也使得公众对这次香樟树“重种”事件充满疑虑。如何积极主动回应公众质疑,切实消解群众疑虑,政府部门职责所在,尤其推脱不得。 即便以前的绿化需要重新进行,也不能仅凭个别领导或部门一己决定就拍板。要知道,绿化属于公共政策,着眼点在为社会公正谋取公共福祉,这就要求要广泛征集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扩大公共政策的社会参与,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决策性。出台公共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涉及到多方利益,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共政策不能只靠个别领导脑袋“灵光一闪”,就大手一挥做出了“豪气冲天”的决策。这样的决策,怎么可以确保科学性,怎么可以确保维护公共利益?类似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推脱”的“三拍”决策并不鲜见,劳民伤财不说,更是破坏了政府部门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不利于公信力的维护。 前不久,青岛市的“毁草种树”引发社会热议,后来在社会理性质疑和政府部门务实回应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很好的解决,给社会上了一堂鲜活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期待南京市对香樟树“毁老种新”的行为,引发另一轮公众理性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潮。我们相信,在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理性和良性互动中,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在维护公共利益、谋取公共福祉方面走出更大的步伐。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30]香樟树里的“折腾经济学”
- [ 05-30]挖香樟再种香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