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新闻评点 > 正文

从“爱心顺风车” 遭遇尴尬说起

www.fjnet.cn 2012-05-30 17:28  单志强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郑州一个“爱心顺风车车主群”,目前已凝聚了300多位爱心车主,开展免费搭乘。但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爱心之举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欢迎。多次碰壁后,一些人选择了离开。

读罢这则报道,笔者生出两方面感想:其一,当“学雷锋”遭遇尴尬,参与者是用心坚持还是因噎废食?其二,当献爱心的路径遇阻,政府是冷眼旁观还是积极助推?

“爱心顺风车”遇冷,折射出的是信任危机。当下,不少人把自己武装到了牙齿,当与外界交往时,尽管打起十二分精神,仍有种不安全感。因此,像“爱心顺风车”这样的活雷锋常常被误解,不少人甚至发出“好人难当、好事难做”的感叹。

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信任危机不是一天炼成的,打破信任危机又岂能毕其功于一役。如何打破“爱心顺风车”遭遇的尴尬?对爱心车主、对政府、对社会,都是个不小的考验。

如果爱心车主没有坚定的目标,缺乏恒心和信心,因噎废食;如果媒体不积极宣传,政府不真正呵护,制度、法律不迅速跟进,任由人性中善的因子自生自灭,那么,“爱心顺风车”就难以坚持下去;进而言之,雷锋精神的弘扬、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将遇到阻力。

眼下,“爱心顺风车”还不够规范,不少人出于安全考虑,将其拒之千里,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爱心顺风车”从熟人做起的建议,倒不失为务实之举,不妨大力推广。

“爱心顺风车”遇冷的另一个软肋,是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责任分担还不够规范,法律界定还不够明确。

去年9月,在安徽合肥,一位农妇热心搭载一位老太坐顺风车,却不幸发生车祸,导致老人罹难。愧疚的农妇和家人数次为老太的子女送去医药费、赔偿费,竟一次次被拒绝。老太的子女始终坚持一个“死理儿”:不能让好人做好事,却没了好报。老太的子女摸着自己的良心做人,这的确可敬;但是,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在现实中,当好心办了坏事,像搭顺风车不幸出了事故,有的搭乘者就要求爱心车主高额赔偿,有的将爱心车主告上法庭。鉴于此,有人提出让制度为“爱心顺风车”保驾护航,这一建议切中了要害。

“爱心顺风车”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自发的民间力量天生就有无序的缺陷,政府和司法部门宜疏不宜堵,应强化担当,积极引导,亮出实招,通过制度设计,让善良成为善良者的通行证:比如,科学规范管理,树立品牌意识,对顺风车主进行备案,统一配置标志,免费为顺风车安装GPS,在媒体公开相关信息;处理因搭乘顺风车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时,依法给车主足够的关怀……这样,“爱心顺风车”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就有望不断得到解决。

“爱心顺风车”是温暖社会的阳光,只要社会各界给予足够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这道“流动的风景”,一定能风生水起,温暖你我。(福建日报)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