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被就业”为何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靥?

www.fjnet.cn 2012-06-19 10:16  李靖洁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同学们,考虑到大家的安全问题,现由学院规定所有没签署就业协议书的同学不得离校实习,否则按缺勤处理。5月前没有签约的同学,将没有论文答辩资格。”南京某高校被爆以“限离令”和论文答辩逼迫学生“被就业”。

(6月18日《 中国青年报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被就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每年都有被曝光,不同的只是“被就业”的个体换了一批新面孔罢了。

教育部去年就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严格执行“四不准”规定——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签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与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鼓励虚假就业、不准将实习材料作为就业证明。重典之下,仍有高校顶风作案,个人原有发人深省。

一者,利益作祟。就业率于高校而言,不仅事关所设专业是否要被“红牌罚下”,还直接影响高校的地位形象和招生人望,更关乎揣在高校裤兜里的各类政策、奖金和招生指标不被索回,一言以蔽之,在功利面前一切“四不准”都是浮云。

二者,处罚不力。教育管理部门严厉打击高校就业率造假的动作不是一次两次了,虽然处罚规定一次比一次“硬”,但鲜见有高校因为“被就业”之举收到惩罚,查处不严格,无疑纵容高校继续“胆大妄为”。

三者,统计遮掩。在就业问题愈发严峻的形势下,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连年攀升,不得不让人怀疑“统计过程”的真实性。事实也正是如此,考研、出国、开网店都算作就业,何况那些“盖个戳”的就业合同?如此不严肃的统计无疑也在变相鼓励高校推动学生“被就业”。

实际上,“被就业”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功利教育,高校乱设专业盲目扩招酿下的苦酒,不应由无辜的学生和学生背后含辛茹苦的家庭来买单。但是在“就业率”的指挥棒下,高校不得不从“羊大妈”变成“狼外婆”。

既然如此,何不取消“就业率”这个教育指挥棒?在就业愈发变质变味乃至变态的形势下,教育管理部门是否该反思换一种管理思维、换一种考核方式、换一种衡量手段?但愿明年,“被就业”不再成为毕业季的噩梦。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