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釜底抽薪应成公车改革之上策

www.fjnet.cn 2012-06-27 17:42  徐云鹏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4月13日,温州市起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车改涉及106家行政单位,207家事业单位,12000多人。约有1300辆公车作拍卖处置,仅留用300辆左右的执法、执勤车,拍卖车辆约占总数80%。6月24日,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起拍价总计645.34万元,成交价总计1059.48万元,成交价比起拍价增幅61.92%。(据2012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温州公车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这一步迈得很艰难,它冲破了重重樊篱;这一步迈得很扎实,215辆车成交价比起拍价增幅61.92%。这一步迈很有建设性,它为全国公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示范。“拍卖所有公务车,近程货币化补贴,远程市场化租车”——“温州车改模式”表明,扎实推进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务用车改革问题,釜底抽薪是上策。不彻底斩断公车滥用的后路,永无公车改革的出路。

“拍卖所有公务车”,使想耍花招、搞变通的人失去用武之地。不可回避,公车改革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自然与公务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而公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上严下宽、前紧后松、大头小尾、收效甚微、事后强劲反弹等问题,正是个人利益驱使之下的假改革所致。所谓的“封存”、“退还”、“收缴”、“出售”等,对于谙熟变通之术、习惯于钻政策空子的一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就是暂时躲避的别名词、障眼法而已。至于那些公车到底将流向何处,天知地知鬼知,各自都心照不宣罢了。而公车拍卖则彻底断掉了一些人的歪念想、馊主意,再想搞变通连门儿都没了。公车改革真得有这一狠招。

“近程货币化补贴”,有效堵塞公车开支“黑洞”。将交通费变现装进个人工资袋里,进入个人腰包,不仅可以大大提升使用时的节约度和利用率,而且由于购车费、油料费、维修费、通行费、存放费等与车辆使用相关的经费开支在政府财务报销科目中彻底取消,这意味着再也无法入账核销了,加之与政府采购等相关制度措施的配套和衔接,相关部门从严审计监督,“打酱油的钱不得买醋吃”,将有助于堵死变相公款私报的路子。要说报销的话,恐怕也只能去找家庭的财务部长报销了。

“远程市场化租车”乃是大势所趋。随着车辆租赁市场的日臻完善和成熟,将远程公务用车租赁化纳入政府采购体系,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来办的事情交给市场,把担负服务政府职能的保障机构交给社会,把担负政府服务职能的机构真正搞精干、搞充实,精兵简政,务实高效,形成与质量政府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车辆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化保障,并使之在完善的制度机制约束下运行,公开透明,势在必行,必须实行。而且这样做,还可以繁荣车辆租赁市场,增加社会的劳动就业岗位,可谓一租多得,多方受益。

“穷政府,富百姓”,已日益成为文明社会的公认标志之一。准确地说,“穷政府”实质上是“抠门儿政府”,节约型政府,那里的官员特别珍惜纳税人的钱,从不随意乱花一分,即便是必须的公务开支。据说,在瑞士日内瓦前政府议政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很大的油画:一些政府官员正在倾听公民的各种意见,而他们却没有一个人是长着手臂的。其用意是在提醒人们,官员只有倾听公民意见的义务,而没有索取的权利。有人去参观欧洲某发达国家的议会大厅时,发现堂堂的国会议员们所坐的座椅竟然破旧不堪,十分寒酸,有些甚至打了补丁或做了椅腿加固,便不解地问对方为什么不更换新座椅?得到的答复是,他们花纳税人的钱非常不容易,更不能随意花一分钱。

这说明,解决“三公”问题,建设节约型政府,还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强化广大公务员“尊重纳税人的劳动,珍惜纳税人的钱财”的勤俭节约意识,致力于扭转“富政府,穷百姓”的现状,力克“仔卖爷田不心疼”的陋习,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成为时尚,从而使各级公务员时刻牢记自己靠纳税人供养,花消的是纳税人血汗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本分,在思想观念上筑牢艰苦奋斗的根基,永葆人民公仆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这很重要,也十分关键。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