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家庭作坊”何以能制造“60吨假盐大案”

www.fjnet.cn 2012-07-05 07:12  吴  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去年底至今年,60吨假盐在海沧的某个角落被偷偷生产出来,运往厦门岛内、周边城市。昨天,厦门警方公布,这起全省首例的产销一条龙制售假盐案件已被告破,目前厦门市场上未再发现假盐。外观看上去和真盐几乎一模一样,一元钱一包的小盐,外观、商标和某一款盐长相一样,但细看上面没有商名、商址、电话,属“三无”产品。(7月4日《海峡导报》)

60吨假盐的始作俑者,居然只是一家三口。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何以能制造这样一起假盐大案,假盐的源头,的确颇令人意外。

诚然,假货之所以会横行,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人们贪便宜的心理。既然人们更爱便宜货,假货的低成本,低价格,自然也就为其攻城略地奠定了经济基础,假盐的肆虐,当然也概莫能外。不过,假如面对猖獗的假盐,显然并非消费者“贪便宜”使然。

盐这东西当然并不复杂,归根结底不过就是NaCl罢了。不过,指望消费者拥有识别假盐的火眼金睛,显然并不靠谱。至于消费者挑便宜货,与其说是“贪便宜”心理,毋宁说是再正常不过的经济选择,既然盐都是NaCl,并不会因为贵一些便多出一块肉来,非要买贵的,倒是更加不可理喻。不仅如此,假盐的客户其实未必就是消费者,一些无良的饭店餐馆,恐怕才是假盐链条上的最终买家。这个时候,说消费者贪便宜,恐怕也绝非事实。

一个家庭作坊,何以能掀起假盐风波,恐怕本身恰恰更值得反思,除了制售者的责任必须被追究之外,假盐肆虐显然更有赖分销链条上的每一环,这些假盐制售的链条尽管只是下游,但却恰恰起着不可或缺的推波助澜作用。一家三口造出60吨假盐的背后,整根假盐制售链条及其背后的运作机制,其实更需被破除。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