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指摘难脱“知恩不报”的道德困境
www.fjnet.cn 2012-07-06 10:46 程思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救人者溺水生死不明,被救的一家三口竟选择离开”。7月4日,娄底孙水河公园的救人事件成了网络上的热点事件,网友除在为救人者默哀、惋惜之外,也纷纷指责被救者的冷漠行为。更有现场目击了事件的网友和市民发帖称被救者离开时还出言不逊。(2012年7月5日《北京晨报》) 当素不相识之人的舍命相救,换来的却是获救者的冷言冷语,被救者的麻木姿态自然也就能成为民众的众矢之的。但就此事而言,与其对被救人员加以无谓谴责,不如用法律来保障施救者的权益,让道德重新归位。 不管被救者是否说过“关你屁事”这样的不近人情的言语,但这种不顾恩人、从容离开的做法显然偏离了人性,这不禁令人想起上月发生在天津的一个类似事件:两位女青年不慎落湖,一位中年男子奋力将其先后救上岸,衣服里的手机也浸水损坏。但两位女青年连声感谢都没说就抽身离去。这样两个不同的救人事件,却遭遇相同的冷漠结果,不得不让我们感觉“知恩不报、撒腿就跑”的被救者行为并非孤立事件。 人情的冷漠总是事出有因,而此次的被救者的表现也毫无例外。如果说上次天津落湖事件是因受惊之后的无所适从,那么我们从“施救者还没上岸,被救人就匆匆离开”的表现来看,这很可能是基于一种躲避心态。 造成这样的心态无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害怕付报酬,二是害怕施救者的死亡跟自己有干系。但无论是出于人性的关怀,还是道德的感恩,对施救恩人应有的报答都在情理之中,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对于眼前这三名被救者来讲,显然比登天还难。 事实上,在跌不敢扶、路不敢帮的当前社会,道德的滑坡已经接近冰点。而此次被救人的一番冷语更是让人与人之间仅存的感恩之心彻底消失。如果说道德沦丧的背后是人性的冷漠,那么,冷漠的原因在于制度层面对施救人员的关怀缺失。见义勇为当如何认定,施救者无力承担被救人的抚恤金和治疗费用该如何处理,都是能否保障道德回归的重要因素。 因此,指责“道德滑坡”是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分析“道德滑坡”背后的诸多问题,一味地用道德来谴责被救人的人性缺失,甚把问题的责任简单地归咎于“道德滑坡”,而撇开了法律缺位、机制缺失,则是一种一叶障目的做法。只有当逐步完善法律对施救者的权益保护,并且加强公民的道德意识教育,重拾人性使道德回归,让施救者放心救人,而被救者也不必担心累计自身,才能有效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让整个社会变得充满人性。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6]警惕现实版“农夫与蛇”推倒道德
- [ 07-06]无名英雄抚慰道德焦虑
- [ 07-03]免费的是凉茶,也是道德试卷
- [ 06-20]“撑伞女孩”引出的道德成本问题
- [ 06-18]老人索座骂小伙是面社会道德镜子
- [ 06-18]“做好事有利可图”让道德更亲切
- [ 06-15]别将道德损耗在“让座与酬金”的口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