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假公章的罪名下还有一个“真丈夫”

www.fjnet.cn 2012-07-13 09:18  苏振华 来源:新闻晨报 我来说两句

有些故事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5年前,下岗工人廖某的妻子患上尿毒症;透析仅半年后,平素以拉摩的为生的廖某已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为了“救媳妇”,廖某找人私刻了医院公章,使妻子能免费透析;4年间,廖某以此方式骗取治疗费17万余元。日前,廖某因诈骗罪受审,检方建议判处其有期徒刑3到10年;廖某承认了错误,并愿意卖房退赔治疗费。对此案法院没有当庭宣判。 (7月12日《京华时报》)

生活无忧的人,大概很难设想廖某的境遇意味着什么,以及面对病痛折磨中的发妻,“无能为力”会给一位丈夫带来何种责任感上的重压。在评价这位面临刑责的丈夫之前,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如果是我,该怎么办?多数人的答案想必都是一样:希望妻子能够得到充分治疗。但如果得不到充分治疗则又如何?至少,也要想方设法得到与他人等度的治疗机会吧。不过,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在多数人的生活之中,也没有人会愿意身处廖某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廖某的行为违背了法律,但在道义层面上,他有理由得到适当的理解和宽容。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廖某虽然收入有限却不愿抛弃妻子,他这种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多少也是人性光芒的另一种体现。

对一种行为的评价,在事实判断之外,更重要的是作出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就是分辨某种行为的是非,再进行选择。从道德抉择的层面上讲,价值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人们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形成一致的价值标准。不过,可以采取一种比较简化的方式进行分析。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不要强加在他人身上”,这一原则无疑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共识。因此,从这个共识出发,我们不难在道义层面上对廖某的遭遇施以同情。

但事情毕竟需要通过法律的途径做个了结。回到法庭上的话,法官又该如何宣判呢?可以看一些类似的案例。

1935年,纽约的一个老太太因偷窃面包受审,在庭审中她说,需要面包来喂养几个饥饿的孙子,他们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法官裁定,为秉公执法,将作出10美元的罚款,或是10天的拘役。这位穷苦老太太没有能力缴纳10美元的罚金,因此她愿意选择拘役。旁听的纽约市长拿出了10美元,然后对旁听席上的人说,请每个人另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支付的代价,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与社区。法庭上一片肃静,在场的每个人都默默地捐出50美分,法官也拿出了50美分。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发生在2008年的郑州,一位女子在一家超市偷窃了200元左右的食品,目的是希望儿子能吃好点;她对此表现出了无尽的羞愧,警察最终没有对她进行处罚。

当然,任何人都应该尊重法院独立判案的权力。面对廖某的案例,我们可以静静等待法官在法律条文与人情伦理之间作出裁决,但也不难想见,法官将面临怎样的纠结。话说回来,在这一案例中,法律层面上的事实及其处置措施是清楚的。如果要对廖某的行为做出一个判断的话,那就是:于法,廖某是有罪的,于情,廖某其情可悯。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道义命题:每个人都应当有免于饥饿的权利。他在全景式地考察了人类的大饥荒之后,痛定思痛地提出了这一观点。若将这一命题扩展开来,在政策层面上,若还有一个人处于饥饿状态,就应该马上对他提供救助,因为从人道最高的价值来看,若有一个人处于饥饿状态而得不到救助,社会就有共同责任。通过廖某的案例,我们有必要反思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亟待改进的地方;同时,也希望社会慈善救助体系能够及时介入,对当事人一家给予必要的帮助。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