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密室”里的公示意义有限

www.fjnet.cn 2012-07-18 09:28  朱昌俊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7月16日,江苏省淮安市正式出台文件,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对淮安市、县两级拟提拔乡(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实行财产申报公示,但公示内容暂不对公众公开,只在内网公示。(7月17日《北京晨报》)

在全国范围内的官员财产公示陷入一种僵局的情况下,淮安市拟对部分干部实行财产申报公示,不无示范意义。文件中“公示《拟提拔干部财产申报公示表》与干部任前公示同步进行”等,都算是有力的配套措施。

但从财产公示的初衷来看,这些措施依然进步有限——因为它只要求官员财产在内网公示。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一方面,内部公开会遇到各种壁垒,部门利益、人情关系都可能形成对监督的掣肘;另一方面,由于公示不能保证外部监督的介入,也就可能放大申报环节上的“缩水”。

或许正因为上述漏洞可消解公示的阻力,一些地区的官员财产公示,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淮安模式的影子。如山西此前的国企领导财产公示,就只限于向职工公示;还有些地区的财产公示处于“领导干部自纠自查情况登记”状态。不可否认,官员财产公示需要一个过程,但从并不鲜见的各种“有限度的公开”来看,仍需矫正几个关键观念。

眼下的“对内公开”,大多基于一种局部公示的需要。通过局部公开拓展为全面公开的策略,想法虽好,但更多的经验,如一些地区对财产公示“零投诉零异议”的现象表明,在申报阶段如果没有外部监督的参与,就很有可能伤害公众的监督积极性。所以说,局部公开是否是全面公开的预热,还有待商榷。事实上,“局部公开”可走几个步骤:从程度上的局部,到地域范围的局部,循序而进。

另一个阻力则是,迫使一些地区因认识误区而“另辟蹊径”,将财产公示视为一项惩戒性措施。而实际上,从国外的官员财产公示经验来看,其主要功能是起到约束官员、预防腐败的作用,惩戒并非必然后果。一些学者建议给问题官员一定过渡期,就是这种正确认知下的针对性安排,都可视为减少改革阻力的技术路径。

有限度的非真正公开的“受欢迎”,恰恰提示了官员财产公示的阻力所在。由此出发,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但凡可以减少阻力或阵痛的技术、程序都可以归纳到推进公示的对策之中,毕竟,有时改革就是妥协的艺术。但任何策略都需围绕公示的生命线——满足全体公众的监督和知情权。唯有此,局部的公示才能拓展为真正的全面公开。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