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同学”,“圈子文化”低龄化的悲哀
www.fjnet.cn 2012-08-07 10:16 陈 方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小升初上名校不一定能让孩子学习更好,也不一定能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毕竟孩子的资质和学习成绩摆在这里。但这并不等于说上名校就“一无是处”,在一些人看来,能结交一些“好同学”,从小开始培养人脉资源,从小建立强硬的关系网,这也是名校的附属资源。在西安,不少学生家长花数万元让孩子上名校,就是为了达到这样效果。“拼爹”之后,媒体视野中,“拼同学”也成了流行词。 拼谁都不如拼自己,这样的传统价值观多多少少被颠覆了。此起彼伏的“萝卜招聘”,拼的是背后“爹”的势力和资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拼的是老公以及老公家族的人脉和财富。“拼爹”“拼老公”不见得是社会主流现象,但是经媒体传播效应的放大后,“拼爹”“拼老公”似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当然,在各种“拼”的背后,阶层板结化的社会现状不能忽视,优势社会资源被少数既得利益者垄断的社会不公也不能漠视,“拼爹”“拼老公”无疑是庸俗的,但是,它们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无奈与焦虑确实存在。 既然现实有一定的残酷性,那么“拼同学”是不是就情有可原?不是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毕姥爷”,在社会上打拼,如果能左右逢源这也未必是坏事。关键是,如果从小就向孩子输出“拼关系”“拼人脉”的价值观,那么等孩子长大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社会又将是一副怎样的“拼背景”的图景呢? 很多人都将“拼同学”的罪过归咎于社会现实。且不说“拼爹”背后的“萝卜招聘”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仅仅观照一下日常生活的琐屑小事,“关系至上”似乎也是一条无法摆脱的生存法则。去医院看病你会想着找熟人,否则担心被医生“宰”;高峰期买张火车票你得托熟人,否则排上大半天队也不见得能买着票;甚至于在商场看见了心仪的物品你都会想着看看能不能托熟人再打点折扣。太多的人已经习惯了靠关系生存而非靠规则生存,他们一方面抱怨着社会不公抱怨着他人不按规矩出牌,自己又千方百计寻找关系打破规则,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生存悖论。在这样的悖论中,“拼同学”的流行自然有它的生存空间。 越来越严重的“圈子文化”正在消解着正常的社会法则。人们常常喜欢给自己划定一个“圈子”,那是因为“圈子”是有明显界限的势力范围,“圈子”的形成更多是因为人为的因素而非自然所成就。在这个“圈子”里,大家不再讲究社会规则,而是按照利益所需互帮互助,至于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大抵是无人考虑的。“圈子文化”下的“关系学”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显学,在方便自己的同时有没有侵害他人利益,这并不是关系学所考虑的。 人人都寄望于社会秩序越来越正常,可又在千方百计得营造着“关系”破坏社会规则。“拼同学”的流行,只能让人感叹,“圈子文化”越来越低龄化了。当没有人试图去突破“关系学”给社会造成的伤害,而是一味地去迎合它时,他们同样都忘记了那句“你怎样,中国便会怎样”的流行语。改变社会不良风气,重建公序良俗,每个人都肩负着改变的使命,而不是把责任全部推卸于他人。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