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观察女博士生“死都不下基层”言论
www.fjnet.cn 2012-08-09 09:16 杨小辉 来源:东方早报 我来说两句
“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这是一位名叫“@璟好”的网友8月3日在微博上发出的内容。 该博主是厦门大学一名女博士生。据报道这名女生近日由校方组织到闽北山区政和县进行课题调研。其间,她在微博上一再抱怨:“吃的一点都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菜全部被吃光。哎,小地方,做事不行,而且他们显然不把我们学生放在眼里!”临走之际,这名女生还表示:“明天,姐终于要告别这里了!你们慢慢玩吧,姐要和黄老师提前退场!求:1.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厦门一切顺利!” 这名女博士生的上述抱怨和“死都不再下基层”的“宏愿”,足以比肩《非诚勿扰》女嘉宾马诺那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名言。仔细掂量,不难发现两者的逻辑其实是一致的:一方面它们代表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心里所有,但嘴上却无”的东西,另一方面则是时下人们对形而下享受畸形追逐的表征。 大多数人其实都很脆弱,我们无法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能拥有西南联大教授那样的风骨。史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曾规定,凡担任行政工作的教授每人发给一笔“特别办公费”,但西南联大各院负责人不愿因此引起广大教授不满,联名上书当局指出:“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表示拒绝领受这项特别补助。 但同样是调研,曾在中部某县挂职县长助理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冯军旗读书期间的调研是非常成功的,他利用调研素材写出了高水平的博士论文,深刻揭示了基层官场的政治生态。因此,对于这名女生,我们不妨“在同情中理解,在理解中批判”。 社会学家索罗金曾说,现代社会“一切升迁的途径几乎全部集中在都市以内。如果不先变做城里人,一个乡间的寒门子弟已几乎完全不再有攀登的机会”。因此,如果将这个来自湖北农村的女博士生“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的雷语放置到这样历史脉络当中去,兴许在严厉的批评之外,我们还能发现另外一些残酷的事实。 偌大的中国既有像上海、北京、深圳这样高收入的发达地区,也有其他大中城市和沿海上中等地区,更有下中等收入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这就是经济学家胡鞍钢所说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见7月23日胡鞍钢刊于人民论坛网《警惕GDP升级大战架空中央战略》一文),这是当下地区发展失衡的现实写照。其实,一个想尽办法备尝艰辛实现离土离乡梦想的女博士生,在求学过程中已经慢慢都市化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必然会起重要变化,这一切足够使她自己觉得已异于基层民众和乡下百姓,而无法再和充满土气的人为伍了。 这是从个人的感觉上所发生的隔膜。城乡之别、地区差异,在中国早已大异其趣,做人对事种种方面已经可以互相不能了解,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都市和基层各自打成两截。如果不能将缩小三大差别并将之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估计“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的“宏愿”还是会在众人心中不断地疯长。而历史上“年年大批的学生自乡村跑进都市,不见一个返到乡间”,这种被费孝通称为“损蚀冲洗”的现象也不会断绝。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8]女博士"死都不再下基层"的出路在哪?
- [ 01-31]下基层需文件“赶”,更需主动“为”
- [ 01-18]老板过年“下基层”背后不只是“用工荒”
- [ 05-27]“干部下基层”何时不用发文提醒?
- [ 02-18]新老公务员可否都下下基层?
- [ 01-27]官员下基层,何必回老家?
- [ 01-27]“常回乡看看”难解干部下基层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