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轮椅男”用欺骗行为切割社会信任

www.fjnet.cn 2012-08-09 11:02  杨朝清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拿着数家媒体对自己的报道,湖北宜昌男子王云称,自己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时遇到困难,向警方和残联求助,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和帮助。没想到民警核实信息后,发现除了名字和地址,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8月8日《福州晚报》)

孟子所谓的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而这成为别有用心者计功谋利的手段。这一次,长袖善舞的演员穿上了“慈父”的马甲,以“找女儿”为噱头,以悲情叙事为手段,游走于多个“战场”,既骗取了舆论的同情,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帮扶,可谓“名利双收”。可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谎言总有揭穿的时候,骗局总有“穿帮”的时候。

在陌生人社会,信任本来就是稀缺资源。不论是在网络上招摇过市、引人侧目的郭美美,还是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真假难辨的乞丐,都不可避免地与老百姓的“信任裂痕”发生碰撞。过往的经验导致的习惯性怀疑也好,自我保护性的社会排斥也罢,人们逐渐学会了明辨真假和权衡利弊,也学会了选择性地拒绝。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精明的骗子从来都不缺乏创新精神和发现眼光,他们充分运用了社会学上的“符号互动理论”,向公众传递了一个又一个的“弱者”符号。慈父找女儿,再一次击中了人们的情感软肋。为了增加人们的信任,王云还拿出数家媒体对自己的报道,以媒体的公信力为自己“撑腰”。或许,在王云看来,每一次媒体报道,都是一张“护身符”。

当情感被欺骗、善举被利用的时候,社会信任的链条更加脱节。换言之,老百姓从来都不缺乏扶危济困的善意;只不过,有些时候,他们找不到足够托付信任的载体。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底线失守的利益追逐,这种“守株待兔”的寄生文化,既有悖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价值本位,又加剧了社会心态的浮躁,还损伤了残疾人的社会形象。

在这场荒诞剧中,除了坐轮椅是真的外,其余有着太多的虚假元素。但,剧情再煽情,演技再高超,道具再丰富,也经不起事实的推敲。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让“造假者”无处遁身,既需要公共部门的积极履职,也离不开大众传媒的责任担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