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性别混淆”急需教育的拔乱反正

www.fjnet.cn 2012-08-16 10:19  攻  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小姑娘不喜欢穿裙子,走路大大咧咧;男孩子说话细声细语,喜欢照镜子打扮……这些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性别错位”现象令做父母的感到十分困惑。记者发现,在中小学校园里,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都有类似“假小子”的女孩和“娘娘腔”的男孩。专家表示,性别错位的矫正宜早不宜迟。(《福建日报》8月15日)

男孩女性化,女孩中性化已经成了当下社会无法避免的事实。性别混淆现象不再是个性追求的独特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性别混淆已经开始消解传统意义上的“男子的阳刚”与“女子的阴柔”。然而,此种现象的出现,除了流行文化的引导,更有性别教育缺位的纵容。所以,扭转当前的“性别混淆”现象,还需从教育上下功夫,做到性别认同的拨乱反正。

性别混淆本就是一种认同危机的表现。如果在适当的时候不能加以纠正,极有可能造成性取向紊乱的问题。在当前崇尚自由与个性独立的文化氛围下,单纯的社会纠偏与道德自救已经挡不住“性别混淆”的势头,教育的强势纠偏必然会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因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性别混淆出现最严重的阶段就是青少年时期。这是生理发育的特殊期,更需要社会规范教育的大力引导。一旦在学校失去结构性的制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必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性别换位现象。更糟糕的是,如果在性别混淆中,让当事人获得了“快感”,就很有可能造成性别乱伦的事实。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性别混淆更多的是周围环境影响所致。目前的传统性别秩序被不断消解,追求标新立异的风气已然成型,规避性别混淆的社会力量不断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学校教育来挑起性别正常回归的重担。

当然,教育纠偏也不是暴力的强制束缚,而是身份认识的厘清与角色换位后的理性教导。只有让青少年们认识到自身社会角色的定位,才会让他们产生固守形象的强势效果。尤其是在当前高压力的现实面前,还需要注意情绪的宣泄,如何抵销男性的恐惧与女性的无奈,也是一种规避性别混淆的方法。

其实,将性别混淆的拯救方法归于教育一肩之上,难免有些力不可支。但,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将这些方法融入教育之中,才能实现性别混淆的拨乱反正。如若不然,一旦管束无力,必然会让性别混淆演变成性取向混乱的事实。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