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班”无人上重点证明什么
www.fjnet.cn 2012-08-30 08:05 杨于泽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孝感一中“吊瓶班”,经媒体近日回访,集体挂吊瓶的效果出来了:全班50多名学生,无一人考上重点大学,也就是没有达到一本线。这一结果,成为门户网站推荐的主页新闻。 “吊瓶班”当初集体挂吊瓶,据说是为了“迎战”高考,补充营养。但社会何以对他们的高考成绩如此在意?人人都有好奇心,而媒体以新闻供给制造需求,在制造需求的同时完成了新闻供给。在此互动过程中,一个隐秘的观念与思维呼之欲出:挂吊瓶不会产生奇迹,无助于提高高考成绩。 这是“吊瓶班”无人上重点的“认识价值”,它是借专家之口揭示出来的:医学教授说,打瓶氨基酸还不如吃个鸡蛋;心理专家补充说,高考前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甚至失眠,打吊瓶会加重部分同学的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高考发挥。现在“吊瓶班”无人考上重点,媒体更有信心认为,挂吊瓶无意义甚至作用负面。 但这种逻辑是错误的。我们无法知道,如果“吊瓶班”集体不挂吊瓶,其高考成绩会如何。不挂吊瓶,可能成绩更好,也可能成绩更差,连二本线都达不到。高考成绩揭晓了,挂吊瓶是好是坏,并没有得到确认。 “吊瓶班”唯一能够说明的,是农村学子在乎高考,很刻苦,想考上大学。舆论认为,高考不再是人生“独木桥”。农村青年,可以进城打工,这些年不乏有人循此创业致富了。但这种前景具有太多不确定性,他们真正能够寄予希望的,还是高考。考大学,是农村学子向上流动的唯一可信赖通道。 有些媒体理解不到这一点,他们看到的是应试教育。“吊瓶班”见光之初,舆论除了怀疑教师拿回扣,就是“教育有病、学生打针”的锐评。早在8年前,南京高考本科上线率排江苏倒数,南京人就归咎于农村搞应试教育,抢走了城里人的机会。认为农村学子死读书、会考试、高分低能,几乎成了一种“城市社会共识”。 但孝感一中“吊瓶班”证明,不管农村学子学习多么刻苦努力,他们抢不走城市学子的机会。教育学者杨东平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表明,现在专科院校的农村生源已占绝对多数,而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上专科与二本三本,已经是农村学子的“大势所趋”。挂吊瓶即便无害,甚或有益,也改变不了宿命。 既然专家说挂吊瓶有害,“吊瓶班”或许从此就销声匿迹了,但农村应试教育大概不会改变。应试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观念,而是一种处境。国家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据说县城教育落后北京50年。政府投入少,除了死记硬背,其实农村学子没有太多选择。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30]“没人上重点”就可以嘲讽“吊瓶班”?
- [ 05-07]“吊瓶班”难以医治应试痼疾
- [ 05-07]高考“吊瓶班” 为何让人心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