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诈”停飞机 这玩笑开不起

www.fjsen.com 2012-10-11 11:27  王  琳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警方和民航部门、机场等,利用日渐丰富的传播工具将法律常识传播出去,将有助于打消“恶作剧者”的念头。

从8月29日至10月9日,共有5架中国航班遭遇电话信息威胁。专家表示,这一密度相当惊人,在国外都非常罕见。这些威胁最终都被证明为子虚乌有,不少行为人编造恐怖信息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只是为了阻止某人离开;而有的居然自称是为了“活跃气氛”。

编造恐怖信息案频发,是一个糟糕的信号。对于航空秩序而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行为人临时起意的恶作剧,不但会令某个航班延误并徒耗民航和警力资源,也将使受此影响的旅客和航空公司产生实际的损失。至于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更是无法简单地用金钱来估量。

遏制此起彼伏虚假恐怖信息,当然可以期待公民素质的提升,但这是润物细无声的长久之策。除了公民教育之外,迫在眉睫的,就是提高编造恐怖信息的代价,让潜在的“恶作剧者”切实感到,这样的玩笑开不起。

当然,应对恐怖信息的编造者,法律并非没有准备。依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9月9日那位只为活跃气氛而宣称自己携带了炸弹的旅客,就被三亚警方处以行政拘留10日,罚款500元。

从已经处理的几起类似事件来看,拘留和罚款是对“恶作剧者”最常见的究责。面对“空包弹”仍然在电话里乱飞,有学者建议通过修法以提高经济处罚的额度,从而达到提高编造恐怖信息的代价之目的。这自然也是一条路径,值得立法机关认真考量。

而在修法之外,现行法上其实也能找到更严厉的制裁,如刑法中就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设计。对那些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性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警方和民航部门、机场等,利用日渐丰富的传播工具将这些法律常识传播出去,将有助于打消“恶作剧者”的念头。很多虚假恐怖信息的发布,就在行为人的那一闪念。一条微博、一张招帖、一个公益广告、机票上的一句温馨提示,都可能成为恐慌的化解者。哪怕我们最终并不能杜绝所有编造恐怖信息行为的发生,但至少可以挽救一批“恶作剧”的爱好者免予被拘留,也让更多的旅客免于恐慌。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