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保护村落不能忽视心理与文化补偿

www.fjnet.cn 2012-10-22 09:05  采桑子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10年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每天近100个自然村落的消失。除了传统文化之失之外,大概谁都知道这对被拆迁对象来说意味着什么?人们的头脑中立马会浮现出拆迁的场景。没有强拆,村落是不会这么快消失的。

现在看来,冯骥才先生们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据称,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起的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行动已经启动。目前已收到约12000条来自基层的反馈信息,下一步专家委员会将根据这些信息,评定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标准和发展规划。

不过,保护规划虽然是个好东西,但是能否有效地抵抗住由粗放的城市化、急切的工业化、走样的现代化所带来的拆迁热,笔者仍然不敢乐观看待。

对于村落的拆迁,伤害的对象不只是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农耕文化,还有村落的原居户。也许,有人又要说拆迁补偿之类了。是的,拆迁后有土地补偿、青苗补偿、房屋补偿之类有时看起来并不少,只要签字,农民不仅可以住上更时髦的新居,而且还可以暂时让荷包暖和一点。但是这并不能全部纾解拆迁之后背井离乡之痛楚。国人历来是安土重迁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根的,这些村民情感上的失去,是难以补偿的。

我以为,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强迁、避免“画了一个圈”就拆式的过滥拆迁,还有必要增大拆迁成本。应该尊重物权的基础上进行实物补偿的同时,对村民进行必要的心理和文化补偿。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