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异地高考,慢不得也急不得

www.fjnet.cn 2012-11-28 08:24  袁新文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作为高考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异地高考正逐步揭开谜底。教育部日前表示,将会同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等开展专项督查,并分赴“热点地区”督促指导落实方案。

异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但审慎对待也在情理之中。异地高考条件太严、门槛太高、数量太少,到头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条件太宽、门槛太低、数量太大,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又会被稀释,流入地学生的利益可能受损。这样的“两难”困境,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人口输入量大的省市尤为明显。因此,这些地方实行异地高考的难度更大、敏感度更高,其政策还具有导向和示范效应。最新统计显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约有50万人,创历史新高;广东省有339万外来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读书,近5年平均每年都以25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对于这些复杂的生源“变量”,政策如何科学应对?能否实现多方共赢?在制定异地高考政策过程中,这些都是绕不开的难题,不能不慎之又慎。

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刚刚被叫停的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由于当初只看眼前、不思长远,认为把农村孩子集中到城镇读书可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际上却加重了政府和家庭的教育成本,忽视了年幼孩子的亲情依恋,还埋下了学生上下学和校园安全的隐患。

这些措施的得失成败警示我们,教育改革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既要考虑改革的力度,又要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异地高考已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一种深刻的利益调整。在多元利益格局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兼顾,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如何平衡,还需要从政府部门到学生家长等相关各方一起来求共识、想办法、找出路。

只有这样,才能让异地高考改革不走样变味,尽可能减少改革成本,也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力的杠杆,撬动教育公平。(摘自昨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