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民间助孤如何摆脱悲凉底色

www.fjnet.cn 2013-01-14 10:26  燕赵都市报 来源:燕赵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1月4日,河南兰考一场火灾夺去了7名孤残儿童的生命,同时,也把“爱心妈妈”袁厉害式的民间收养困局推到了公众面前。尽管兰考县已启动问责机制,但争议仍未结束。兰考大火暴露文明底线上的民间苦痛

刘采萍:袁厉害是本周对社会震动最大的新闻人物之一。媒体用“始自爱心,终于痛心”总结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然而,这样的遭遇却绝非孤例,与袁厉害相似的助孤困境,两位一定不陌生。

张金岭:据我了解,中国民间类似的,处在法律边缘的收养行为,其实很常见,只不过少有家庭一下子收养这么多孩子。

李妍:一件明明是出于良善之心的好事,怎么会成为一种困境呢?可是,现实真的像袁厉害妈妈遭遇的那样:有一份善心,愿意出一份力;但是收入微薄,收养孤儿也只能勉强糊口,至于健康、安全、教育,都没法谈。这可能是现在民间助孤,特别是渐成规模的家庭的一种基本状况。兰考大火,揭开了民间助孤困境的冰山一角。

刘采萍:本报也报道过类似“大家庭”般的民间收养抚育孤儿事例。曹春生的东方希望儿童村、武安李丽娟和安平王小芬两位“爱心妈妈”,还有唐山滦县高淑珍开办的“爱心小院”,都有这个特点。当然,在社会和地方政府的关照下,他们没有发生过袁家那样的悲剧,而被人们敬为大爱楷模。但是,长期跟踪采访他们的记者告诉我,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一点也不比袁厉害少。为了养育孤残孩子,有的从“小康”甚至“大款”,变成了四处化缘的“祥林嫂”。这样的困境在媒体关注之外,一定更多。

张金岭:出现袁厉害这样的爱心人士,其实是中国社会灰色地带太多的原因。兰考这个地方,政府没有对孤儿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是民间收养存在的根本原因。现在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对这种收养态度很微妙。像对待袁厉害,民政部门平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落得清闲。试想一下,如果袁厉害不出事,还有可能被塑造成个道德楷模之类的典型。这样政府既省了心省了钱,自己地面儿上又产生了一个模范,真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刘采萍:看完新闻有人说:“(孤残儿童)连这种活儿法,也没法维持了”。我理解他的意思,对于袁厉害家的那些孩子来说,虽然生活环境、教育质量都不敢去较真,但好歹有人惦记着他们的生存。这真是一种“人权之下的生存”,是最低质量的生存。要不是这次以死伤这么多的极端事件成为新闻,我们的社会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孩子也是有生存的“必要条件”的,而我们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袁厉害那样的家。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不是有种说法吗,如何对待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底线”。那么如何对待这样的儿童,更是“文明的底线”。饥荒战乱时代,这条底线可能无法保持,但当复兴、崛起、发展这些成为主题词的时代,这条“底线”还失守,而且失守得这么悲哀这么残忍,那真是和“文明”相悖太远了。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