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激发民众举报热情不能靠悬赏

www.fjnet.cn 2013-02-20 16:28  朱四倍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证人保护制度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8202人进行的一项题为“如果得知腐败信息,你会选择实名举报吗”的调查显示,47.8%的受访者确信实名举报对于反腐败的作用很大,但落实到行动上,只有15.8%的受访者表示“得知腐败信息,自己一定会进行实名举报”。(2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多数公众认为实名举报对于反腐败的作用很大,但何以只有15.8%的受访者愿意行动呢?或许原因并不复杂,但深究起来,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课题。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材料显示,在那些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更要命的是,各类隐性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因其手段“合法”,行为隐蔽,难以界定,一直处于法律救济的边缘死角,由此,“仅21.6%受访者对目前保护实名举报人的现状给予正面评价”和“78.8%的人认为当下迫切需要在法律层面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恐怕就不难理解了吧?

客观地说,我国不少法律法规都对公民的举报行为作了保护性规定,但这无法阻止报复陷害举报人案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立法上的缺陷、制度上的漏洞。有关法律对举报人的保护规定过于抽象、笼统,对报复陷害的主体、对象规定过窄,举报程序不规范,奖励不到位,重惩罚轻预防等。正因为如此,直面“78.8%的人认为当下迫切需要在法律层面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的焦灼民情,就是一种必须。

必须认识到,举报工作实质上是一项群众工作,如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举报工作就寸步难行。而让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的屡次上演,显然无法让民众与举报结缘,除非是走投无路。但发展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悲剧,更是对法律的讽刺和嘲弄。

  • 责任编辑:唐丽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