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怎样破题
www.fjnet.cn 2013-03-15 08:09 李培根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这其中,教育肩负着特殊的责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其中包括钱学森所希望的“杰出人才”;“中国梦”的实现,也体现在公民的自由发展上,那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得不承认,尽管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快速发展以及时代需要。所培养的学生总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杰出人才还很匮乏。我国发表科学论文数量跻身世界第二,但是原创性、突破性成果仍然凤毛麟角,“钱学森之问”亟待破题。到国外大学考察,常常听到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是,缺少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面对这些问题,尽管广大教育工作者尽了很大努力,一些大学也一直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似乎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改革多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今后的教育改革,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国家层面的教育理念。 教育如何因应时代要求、适应国家需要、顺应人民期待?就是要更多地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而非工具意义上。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更好地让学生“成人”,成为他自己。长期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从工具的意义上理解教育,总是想把学生培养成受过专业训练的、具有特定思维模式的工具,于是形成了批量生产的教育模式。 所有人都赞同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创新需要怀疑精神,而怀疑精神需要自由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发展”理应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着眼未来发展,应该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让教育看见“人”。把“让学生自由发展”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国家教育理念,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更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更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 [ 03-14]推动教育公平,不是光有钱就够了
- [ 03-13]残疾人教育条例先让残障人“看”
- [ 03-12]“名校独大”呼唤更精细的教育投入
- [ 03-12]教育公平可先改政绩导向
- [ 03-08]新增教育投入不能打水漂
- [ 03-08]钱少事不小教育也无妨
- [ 03-06]校服“循环利用”是最直观的节约教育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