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校园心理“牧羊人”
www.fjnet.cn 2013-04-19 08:39 张玉胜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遭投毒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6日不幸去世,犯罪嫌疑人、他的同寝室同学林某已被刑事拘留。 尽管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尚待进一步调查,但该校吴教授事后在实验室门口贴出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十个大字,却道出了人们对此次事件的痛惜与疑惑。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年群体,遇事应当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来解决。犯罪嫌疑人林某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下此毒手,都反映出其心理的扭曲。这一事件虽为个案,但由此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却是个普遍现象,应当引起大学和社会的关注。 正如吴教授所提出的,应该吸取教训,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其实,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和心理疏导的何止医学生。尽管大学生多数已步入成年,但其心智发育未必成熟。拿着毕业证、穿着学士服走出校园,只是代表学业的完成,在怎样为人处世的社会教育方面,未必达到了“毕业”的合格标准。有高智商却缺乏情商的大学生,充其量不过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或次品,而情商扭曲的高才生甚至可能成为贻害社会的危险品。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其个人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统计表明,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约占退学人数总量的一半。中国疾控中心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中,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也表明,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压力山大”该如何排解,的确考验着我们大学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诚然,当下各大高校一般有专门排解学生心结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这种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滞后和被动的疏导,其效果未必理想。倘若高校探索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或许会让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学校如察觉某同学有心理异常的表现,应及时主动地介入,防止其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等等。另外,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会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所言:“大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样进行引导。这样即使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遭到挫败,也会在社会活动中找到平衡。”当然,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特别像犯罪嫌疑人林某这种重度扭曲的不良心态,其形成应有较长时间。所以,这起投毒案也警示我们,对公众的心理教育应当及早开始,并且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 从清华大学女生铊中毒案件,到中国矿业大学投毒事件,再到这起骇人听闻的悲剧,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投毒案不时上演。人们急切呼唤:我们的校园心理“牧羊人”在哪里?(福建日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19]“复旦校园投毒案”有多少未竟之问?
- [ 04-18]“校园惊悚片”该如何剪辑
- [ 03-28]男子砍伤学生再敲校园安保警钟
- [ 02-20]以制度供给化解“校园风险”
- [ 01-15]校园配备保安就那么难?
- [ 12-19]校园凶案背后是人性良知的拷问
- [ 12-19]校园伤害案,以责任省思对抗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