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作复兴力量

www.fjnet.cn 2013-04-26 08:24  罗容海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我们要珍惜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国家层面历经磨难的爱国情感、民族层面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怀、个人层面真挚淳朴的人性良善的大汇合、大结集。

芦山地震再次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愫,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具象化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化身在人民解放军奔赴灾区的一声令下中,融汇在志愿者义无反顾踏上震中路的坚定信念里,跳跃在受灾群众互帮互助的心手相连上,闪耀在祖国各地群众燃起的祈福烛光中。

我们要珍惜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国家层面历经磨难的爱国情感、民族层面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怀、个人层面真挚淳朴的人性良善的大汇合、大结集,是家国情怀,是人性之光;这是党员干部、人民子弟兵、志愿者以及各行各业人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切身情感升华而成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芦山地震发生之初,许多公众对此次地震的危害没有准确的认识,大批救援队和志愿者比照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灾情,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震区。这种勇敢和决绝,正是抗震救灾精神的自然表现。我们必须向这些勇士表示致敬。随着对灾区情况的了解,部分志愿者和救援队到达震中一线后,发现自身作用有限,出于留出空间和时间给专业救援队以及政府救援的考虑,他们毅然离开了灾区。这种尊重科学的态度和对政府与专业救援的信任,更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和升华。我们也必须为这些“毅然离开”的人们鼓掌,他们同样是抗震救灾中“最可爱的人”。

随着科技进步和抗震救灾经验的丰富,科学、专业将成为灾害救援的发展方向。为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参与救援队伍的个人素质要求会更高,但对于支援受难同胞的热情和愿望,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当鼓励、关心。因为,抗震救灾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灵魂,化作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我们要呵护好抗震救灾精神,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哪怕是对一些看似过头的冒险举动或者“煽情”的某些表达,我们也要引导好,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汇成社会中绵延不绝的正能量。

抗震救灾精神是新时期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力量。我们应努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将其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作砥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照耀中国梦的前行之路。

  • 责任编辑:唐丽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