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捐款”何以总似“组织攀比”?
www.fjnet.cn 2013-04-26 10:07 司马童 来源: 我来说两句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孩子捐出了零花钱,回家后又委屈地告诉父母“老师表扬捐红色的钱”。这是近日在北京几家幼儿园传出的消息。而在当地的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4月25日《新京报》) 每逢捐款赈灾,每有校园募捐,类似这样“组织捐款”更像“组织攀比”的家长纠结,可说历来便是一个“保留话题”了。而孩子们的捐款情绪,其实也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矛盾缩影,针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惯用做法,恐怕已有越来越多的爱心公民早想吐槽:拜托,请别再来“组织”我的个人捐款行么!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心系灾区、情暖灾民,当然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公民个人如何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地奉献爱心,却怎么说也是一件“我的选择我做主”的事情。但许久以来,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这样的个人善举和善行,则往往都被某些单位和部门,当作一种天然的“集体权力”,习惯成自然地“集中组织”了起来。于是,先捐后捐、明捐暗捐、多捐少捐等等,也便渐渐形成了固有安排与模式;公民的个人意愿和想法,在这种“组织捐款”的规制下,反倒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忽略不计了。 主动“代表”各人愿望,把赈灾捐款“组织”着来搞,看起来颇是显得“众人拾柴”、“众志成城”、“众望所归”。但这样的场面经历多了,人们也不难发觉,有些“组织捐款”的用心和用意,未必不存“简单操作、速展亮点”的攀比邀功之想。因着“组织”之下的睽睽众目,因着领导干部的“带头引导”,善识时务者岂敢再有“私心杂念”,或是游离“组织”安排的“特立独行”?那么,心甘情愿也好,迫于无奈也罢,反正一幕“踊跃捐款”的“动人场景”必然出现,若有新闻媒体闻讯而至、率先报道,那就更是“捐”有所值、皆大欢喜矣。 奉献爱心总有途径,捐款赈灾也需“出口”。说实在的,许多公民并非不懂得募集捐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认为,这种“组织”和“引领”,应当是充分释放个人意愿的“自选动作”,而不该异化和固化为“我说你做”的硬性干预。事实上,目前一些官办慈善机构何以弄得民心大失,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些纳捐机构长期无忧无虑,只需例行公事地收集“组织”而来的公益善款,就可夸夸其谈地唏嘘工作实绩。 “组织捐款”不是“组织攀比”的堂皇捷径,更不是娇生惯养一些“慈善闲人”的制度温床。就目前某些官办慈善机构的公信不足来看,为了有效提升其“主动找食吃”的运作能力,倒还真的有必要鼓励一些公民和人士直言不讳:别来“组织”我的爱心捐款!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23]为灾区捐款捐物体现企业责任担当
- [ 03-13]“以利诱之”恐难燃捐款者慈善热情
- [ 03-13]“优先救助捐款者”让人担忧
- [ 01-23]你跟我谈表演,我跟你比捐款?
- [ 12-24]“不自愿”的捐款岂不成了强制收费?
- [ 11-21]从捐款买菜看收入倍增的紧迫性
- [ 11-15]“慈善透明”远比“捐款便利”更当紧
- [ 10-08]“捐款自己交银行”让人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