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岂能让救命药变成致命药

www.fjsen.com 2013-04-27 07:51  苑广阔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急救时刻,随着液体药品输入血管的还有玻璃碎屑。这样的药还有人敢用吗?而这样的包装缺陷,就存在于一种叫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急救药品中。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发文,紧急叫停普通钠钙玻璃瓶包装,然而,5个多月过去了,仍有企业在生产销售,一些省份仍将相关规格药品列入招标范围大量采购。(4月26日《北京晨报》)

据国内某制药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这种普通钠钙玻璃瓶具有弱碱性和高温易降解的特性,导致这种包装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在出厂3个月后,就会出现玻璃碎屑颗粒,6个月后这类玻璃碎屑用肉眼就可以看见。而作为一种临床常用急救药品,碳酸氢钠注射液全国范围内一年的用量高达几千万瓶。由此可见,如果其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将会给多少患者带来伤害甚至是致命的危险?

对于救命药可能变成致命药的问题,不管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制药企业,都并非一无所知。2012年11月8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加强药用玻璃包装注射剂药品监督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用玻璃瓶,并重新开展规范的研究,选用合适的药用包装材料”。但是这一规定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原因就在于文件只规定了一个技术标准,却没有出台细则加强督察监管。政府文件中的这一“软肋”,让一些制药企业钻了空子,并没有真正停止对普通钠钙玻璃瓶的使用。

而站在企业的角度,之所以对政府的管理规定阳奉阴违,能拖就拖,最主要还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因为要更换为其他更安全的药品外包装材料,势必就会增加生产成本,提高药品价格,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在药品招投标过程中失去价格优势,无法中标。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救命药沦为致命药,从目前来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弥补政府文件存在的“漏洞”,制定和完善监管细则,严禁相关的药品生产企业继续使用普通钠钙玻璃瓶包装;二是改变目前僵化的药品招投标定价机制,在药品招投标过程中不能唯低价是从,而是建立灵活机动的定价机制,要对药品成本进行合理核算,保证药企合理利润的同时,通过价格杠杆逐步提高注射液产品的包装质量。

□ 苑广阔(桂林 公务员)

  • 责任编辑:唐丽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