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www.fjnet.cn 2013-05-06 08:10  杨  平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藉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作者为《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