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竞争倒逼垄断国企兼顾社会责任
www.fjnet.cn 2013-05-08 08:47 马红漫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媒体报道,本应是天然气传统消费淡季的5月,中石油却以上游气源紧张、缺口较大为由紧急向一些省份的分公司发出“限气令”。时下这些地区虽已开始逐步恢复供气,但充足供气的前提是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0.2元/立方米,涨幅达8%。 对于在天然气淡季发出限气令的行为,业界普遍质疑其是以供不应求为名谋求涨价之实。这样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之前曾经频频出现过加油站限油行为,往往都是垄断油企认为油价偏低的时候,而限油行为的最终结果大多以油价上涨告终。理论上为全民所有的垄断国企,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间合理取舍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实际上,只有松动垄断领域的准入壁垒、打开市场机制调控空间,天然气等资源品定价及供求矛盾才可能探寻到解决良策。 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国资委要求各央企必须发挥好“稳增长”的中坚和骨干作用,今年央企增加值增长要达到8%以上,利润增长要达到10%以上。然而,以垄断油企为代表的央企经营业务关乎国计民生,且行政垄断特征明显,通过收入扩容带动利润增长难免引发与民争利之嫌。不可否认,在稳物价的管控思路下天然气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中石油等运营商在天然气进口业务中的确遭遇到价格成本倒挂之痛,涨价冲动明显。但现在的问题是,当垄断国企经营业绩与民生利益间陷入“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之中时,这样央企就会面临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指责。 可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才是垄断国企兼顾经营任务与社会责任的合理路径。表面看来,天然气等资源品价格因涉及通胀水平等宏观指标而被纳入到行政管控框架之中,以至于其出厂价与管输费等前两个环节指导价长期滞后于市场成本。但应当指出的是,运营商的经营成本并非铁板一块,通过压缩费用开支或许也可实现“向成本要效益”,涨价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遗憾的是,在垄断格局下,外界鲜有途径获取核心信息,且业内竞争压力不足,要求垄断巨头自动压缩成本的想法往往难以付出实施。 纵览海外,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初也曾对天然气价格实施严格管制,同样地遭遇了供不应求的尴尬。随后,在国企民营化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美国等国家逐步放开天然气市场准入大门,并实现出厂价、配送价及管网输送费用的全面市场化。实践表明,在资源品供给市场实现充分竞争后,美国天然气开采量飙升、钻进技术获得突破,供给充足的市场格局引导天然气价格掉头向下。反观国内,中国天然气上游勘探与生产垄断气息浓厚,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承担,三大巨头共占到产量的95%以上,特别是中石油一家的产量就占70%以上,且天然气中游的长输管网也主要由这三大巨头经营。垄断巨头由此掌控了天然气上游出厂价的话语权,即便政府强调价格管控,也可能因无法核实厂商成本而最终向运营商妥协。 以此观之,未来只有在天然气供给市场中公平各路资本的竞争环境,才可能倒逼运营商真正强化内控、成本透明,最终实现让利于民的良好诉求。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08]国企亏损加剧凸显改革必要性
- [ 04-17]国企“发展壮大”后需要什么
- [ 04-11]打压中国国企,救不了西方经济
- [ 02-07]国企“三公消费”何日晒太阳
- [ 02-04]提升国企竞争力需先做“减法”
- [ 01-28]国企改革只有“进行时”
- [ 01-17]“当不了省长当董事长”暴露国企治理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