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勿选择性关注“少年凶杀”现象

www.fjnet.cn 2013-05-09 09:43  刘志权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从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等角度,详细研究“少年凶杀”现象,并将“对症之药”融入青少年教育,比我们在这儿忧心忡忡肯定要有用得多。

纷至沓来的新闻中,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先是复旦研究生投毒、然后是南航大学生杀人。而这一戾气,最近似乎又有低龄化的趋向,先后曝出13岁少女因嫉恨同学漂亮将其杀害肢解、16岁学生因一个莫须有的“12万中奖短信”杀害好友的报道。一时之间,人们不禁惊呼:现在的孩子怎么啦!

先要承认,要科学地分析一种趋势是否存在,仅以新闻报道作为论据是不够的。比如,校园血案也许一直存在,二十年前,我在一所知名高校就读时,本校就曾经发生过与南航类似的血案,但当时有限的传播渠道,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都决定了此类事件较难见诸报端。而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新闻环境已有根本不同。

此外,还得注意媒体“选择性关注”的特点。比如,稍加注意,便会发现,上述的一桩案件其实早在去年4月便已发生,我们不能确知这一新闻目前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刚刚“终审判决”呢,还是受近期接连的血案所触发?事实上,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偶然的同学相残,即就概率而论也不可避免。

正确趋势的揭示,需要让位于更为严谨的大范围、长时段的统计和研究。但是,类似血案毕竟并不鲜见,当然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仅就新闻报道提供的有限信息,我们还是会注意到一些值得重视的共性。

比如,起因往往是小妒忌或小摩擦。也许这大致可以归咎为缺乏挫折教育、自我中心和不够宽容。这与“独生子女”现象似乎不无关系。如一位研究儿童问题的专家所言:“不是独生子女容易带来问题,而是独生子女本身就是问题。”在一家仅一个孩子的环境下,竞争与合作、成功与失败等的辩证关系不容易被正确对待。

再如,惨剧往往缘于一时冲动。三年前的“药家鑫案”,曾经使“激情杀人”一词走红。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激情”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生理因素,而这种因素,可能会因为重应试轻道德的教育、空巢现象、考试压力,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缺陷等被进一步强化而导致悲剧。

值得重视的还有,这些少年杀手,往往体现出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在案发后“若无其事”。是因为对“死亡”问题有特别的认识?是因为平常接触血腥的动漫、游戏或影片较多?还是只是简单得幼稚得不知道其严重后果?

总之,吁请有心的专家做进一步的研究。从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等角度,详细研究同类案件的每个细节,找出真正原因,并将“对症之药”融入青少年教育,比我们在这儿忧心忡忡肯定要有用得多。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