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工程院院士变成低含金量的标签
www.fjsen.com 2013-05-24 15:32 代 容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中国工程院对外公布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一个月。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选人中,除了占多数的来自院校及科研院所候选人外,企业的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也占了相当比例,多位企业高管也榜上有名。(人民网5月24日) 大批国字号企业高管都挤上了榜单,这多少要让人有点诧异。身兼要职的企业高管也想在院士头衔上分羹一杯,摇身一变成为科学技术骨干候选人,难怪不少网友对名单含金量提出质疑。若他们真能在繁忙管理工作中,抽出时间搞科研,自然是值得嘉奖。反之,如果这些高管候选人名不副实,就不止引出名单含金量降低的争论。 全能型人自然有,但并非多如过江之鲫,更多的是术业有专攻。现在的某些人是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头衔越多越有功成名就的荣誉感,涉及的行业越广就是能力越强的象征。殊不知这些名号更多只是一个虚设的壳子,是不能给公众认同感。就拿大学里的一种现象来说,有些所谓的教授没有给学生讲授过一堂课,甚至没有去过这所学校,也可以冠上名誉教授、校长之名。这些不作为的名号背后,无非是自我欺骗,给自己贴标签的做法。 虚有其名,少干事之能,就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叫兽”、“砖家”等网络造词说明了,现在许多人对头衔不仅不感冒,还开始反感。在公共事件中,专家不能发挥所长屡次失信于公众,于是“专家”变为“砖家”。教授只能喊口号,不能培育出务实性人才,被指为道貌岸然的伪学道,“教授”称为“叫兽”。 名号成为讽刺笑料,追究原因,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悲哀的是,追逐名利者仍然当局者迷。他们认为名号就是自身包装,就是一层不褪色的光环。 公众对名号呲之以鼻的态度,侧面反映了对某些人能力的不信任,重塑公众信任之路乃是当务之急。当某些难负盛名之人拔得名号头筹,势必会挤下一部分真正有识之士。正是这些虚有其名的人,造成了公众的不信任。这就要求社会少一些虚设的头衔,多谋干事之才,让名号背后的人与其能力相匹配。对于个人来说,要摆脱名不副实的尴尬,应加大自身“修炼”,真正端稳名号这一大碗。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2]院士候选仅1官员,这就对了
- [ 05-22]院士增选仅一名官员是进步
- [ 05-08]院士落选的罗生门
- [ 05-03]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院士的正常与不正常
- [ 05-02]从施一公成美国双院士借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