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别把工程院院士变成低含金量的标签

www.fjsen.com 2013-05-24 15:32  代  容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中国工程院对外公布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一个月。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选人中,除了占多数的来自院校及科研院所候选人外,企业的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也占了相当比例,多位企业高管也榜上有名。(人民网5月24日)

大批国字号企业高管都挤上了榜单,这多少要让人有点诧异。身兼要职的企业高管也想在院士头衔上分羹一杯,摇身一变成为科学技术骨干候选人,难怪不少网友对名单含金量提出质疑。若他们真能在繁忙管理工作中,抽出时间搞科研,自然是值得嘉奖。反之,如果这些高管候选人名不副实,就不止引出名单含金量降低的争论。

全能型人自然有,但并非多如过江之鲫,更多的是术业有专攻。现在的某些人是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头衔越多越有功成名就的荣誉感,涉及的行业越广就是能力越强的象征。殊不知这些名号更多只是一个虚设的壳子,是不能给公众认同感。就拿大学里的一种现象来说,有些所谓的教授没有给学生讲授过一堂课,甚至没有去过这所学校,也可以冠上名誉教授、校长之名。这些不作为的名号背后,无非是自我欺骗,给自己贴标签的做法。

虚有其名,少干事之能,就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叫兽”、“砖家”等网络造词说明了,现在许多人对头衔不仅不感冒,还开始反感。在公共事件中,专家不能发挥所长屡次失信于公众,于是“专家”变为“砖家”。教授只能喊口号,不能培育出务实性人才,被指为道貌岸然的伪学道,“教授”称为“叫兽”。 名号成为讽刺笑料,追究原因,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悲哀的是,追逐名利者仍然当局者迷。他们认为名号就是自身包装,就是一层不褪色的光环。

公众对名号呲之以鼻的态度,侧面反映了对某些人能力的不信任,重塑公众信任之路乃是当务之急。当某些难负盛名之人拔得名号头筹,势必会挤下一部分真正有识之士。正是这些虚有其名的人,造成了公众的不信任。这就要求社会少一些虚设的头衔,多谋干事之才,让名号背后的人与其能力相匹配。对于个人来说,要摆脱名不副实的尴尬,应加大自身“修炼”,真正端稳名号这一大碗。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