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高考制度所诉说的美好

www.fjsen.com 2013-06-08 07:52  付小为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从昨天开始,全国进入高考时间。

各地考生怀着忐忑而期盼的心情走进考场,家长们在考场外焦灼的等待,这是许多家庭都正在或已经经历的过程。家庭之外,整个社会系统也在为这个特殊时刻服务:公交绕道、施工暂停、交警护考、网友呼吁错峰出行、红十字会设服务站……一切为考生服务,无条件给高考让道,是全社会不约而同的倾向和选择。

重视高考,在于我们深知,对于这些考生来说,这是他们十二年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尊重高考,在于我们相信,作为一项制度,高考依然是最为公平的量尺,承担着阶层流动的社会期盼。正因于此,不管你有没有亲历高考,高考所能引发的情感共鸣是相通的。

历史地看,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其间,它曾有过长达十余年的中断,直至1977年恢复。应当说,对高考制度的价值认知,要从1977年算起。那一年,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而这代人跳出身份的窄门的同时,又直接决定了中国现在的命运。时至今日,当我们每每回顾国家三十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之时,故事总要从1977年冬恢复高考那刻说起。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通过这套人才选拔机制,无数的个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发生彻底改变。它让“知识就是力量”可触可感,让不论家庭贵贱的个体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梦想不会遥不可及。即使对于那些最终未能如愿考入大学的人来说,共同备战高考的岁月,为梦想不懈奋斗的过程,也都将作为青春最美好的回忆永驻。

如今,社会发展变化,价值认知多元,人们对高考的看法不再笼统单一。关于高考本身,该不该一考定终身、高考加分是否公平、高校招生比例怎样更为合理等问题不断被探讨。也有不少人质疑,人才选拔是不是必须经过高考?放弃高考、参加“洋高考”等话题不断涌现。而研究生入学考试、通过率极低的职业资格考试等,甚至纷纷以“第一难考”之名冲击着作为“全国第一考”的高考。它提出一个困惑,高考会不会从国家考试体系的中心位置偏离?

对此,这些天,社会各界的关注无形中作出了回答。作为一项制度,高考在不断完成制度使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很多问题。然而,相较于其他制度,高考制度所承载的社会调节功能依然不可比拟。在大多数人继续选择高考路径通往成才道路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祝愿他们考试顺利,也衷心惟愿这个国家能够提供更多我们愿意信赖的美好制度。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