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身份能逆转我们对遇难者的悲悯?
www.fjnet.cn 2013-07-09 09:56 邓海建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在旧金山机场着陆时发生事故的韩亚航空公司OZ214航班上,共有307人(291名乘客,16名机组人员),其中包括141名中国公民。截至目前已有2人死亡,182人受伤,重伤49人。两名遇难者被初步证实是前往美国参加夏令营的浙江江山中学学生。(7月8日《新京报》) 豆蔻年华,如是青春。没有人不为两个中国孩子的不幸而扼腕叹息,不管他们曾经是怎样的孩子、不管他们来自怎样的家庭、不管他们经历过怎样的命运——我们对他们的悼念、或者对其家庭的同情,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是人类情感中最本真的条件反射。但旧金山坠机事件似乎有了另一种声音,8日的网络上除了深挖各种事故前后的细节,最热闹的标题就是“2名中国女生赴美‘游学’遇空难身亡”、“遇难女生赴美‘游学’15天花费需3万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于是喧嚣的民意似乎也跟着风向逆转,由将心比心的叹息,化为“原来如此”的了然。尽管没有人好意思在伤口上撒一把“活该”的盐,但起初的悲意似乎烟消云散,进而暗自揣测——“只有公务员和有钱人的孩子才去得起吧”、“据说这是去美国夏令营游玩的旅行,收费两三万,占一个普通老百姓平均全年不吃不喝工资的85%”……弦外之音,情绪自明。 在这种转身的舆论解读之中,所见所闻,不过是公共事件中的三种病症:一是“诛心论”。以想象代替事实、以感觉代替逻辑。事实上,江山是衢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浙赣闽边境,当地人多从事建材、养蜂经营,生活相对周边来说较为富裕。就算一个普通人家,省吃俭用出两三万让孩子去“游学”,也算不得什么小概率的事。那么,凭什么认定游学的都是官商子女?参差多态,世界本源。就算有的孩子的条件稍稍好些,岂是可以原罪的事? 二是固化身份标签。退一万步说,有钱人怎么了、官商子女又怎么了,那些口口声声要别人“理性、公平”的声音,怎么在意外与不幸中,就非得要曲里拐弯地论证权钱者子女“死得应当”?标签看人,已经闹出了不少的笑话与怪谈:弱势者一定有理、财富者一定不堪、民意永恒正确……一事当前,不是分清真假厉害、而是扣帽子看人,模糊了是非的界限、混淆了规则的刚性。不妨以极端的例子来试想一下:天灾人祸中,即便遇难者是贪官本人,我们是不是应该说“死得其所”? 三是以情绪遮蔽理性。我们无须崇拜绝对理性,就像现代经济学也是以理性的不完美为逻辑起点一样——但在有涉公共利益或公共价值的事件面前,起码不应该在预设立场的舆论中随波逐流。游学背后的问题固然是要反思的、“15天花费需3万元”也确实吸引眼球,但这和我们对遇难孩子的悲悯,有多少关系呢? 这是一场悲恸的意外,就算罹难的不是中国人。我们不需要刻意的煽情,但也要警惕可疑的冷血。人性的悲悯,是一条沿着善良的岸堤顺势而走的河,澄清着沿路的风尘——它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也不一定济世,但一定有光,一定伴着感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会愤慨于韩主持人“万幸是中国人死亡”的谬论。道理很简单,在人性的天平上,自古对生死的敬畏,说到底都是为了捍卫我们自己活着的尊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9]暑期游学拒绝“人在囧途”
- [ 07-10]我们的孩子是否需要那么多海外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