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哪一代年轻人被毒害了?

www.fjsen.com 2013-07-16 07:08  李  记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电影《小时代》的争论余波未平。有媒体刊发文章《小时代和大时代》称:“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

笔者一直以来都不欣赏《小时代》这样的小说和电影,秉承的物质至上、只顾45度仰望而不问现实的“三观”;也认为好的作家和作品,应该像上述文章作者所说的,要“通过细腻的甚至微小的形象,表现、折射、反省、记录生活的深处和人性的深处,建构创作的景深”。但笔者更深知的是,在一个价值多元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要商榷、要批判一些文化作品,而同时应该容许、“容忍”不同于主流之外的文化作品存在。因为,这才是文艺批评的常态,也是文化管理的常态。

而简单分析不难发现,一些人士之所以会有建议封杀的念头,显然是高估了《小时代》这样的文化作品的影响。很多人产生的“不安”,最多还是担忧这样的文化作品,对青少年产生的恶劣负面影响。而不得不说的是,从琼瑶小说、汪国真与席慕蓉的诗歌、小虎队音乐,再到郭敬明的《小时代》,从开始到现在的争论,都如出一辙。而往更早的时间追溯,邓丽君的唱法、《废都》的意趣等问题,同样引起了比现在的争论更激烈的争论。但回头来看,一代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都是在健健康康地成长,又有多少真正被“毒害”?

所以还是那个老套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忧惧《小时代》这样的文化作品的负面影响,抢占被《小时代》们拉走的海量存在的一代青少年,好的方式不是非此即彼的批判,而是创造出更好更多契合一代青少年旨趣与特点,他们乐于接受更能因此受益的文化作品。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