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救助到常态救助到底有多远?
www.fjsen.com 2013-08-01 09:06 白靖利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表面看,人、财、物,到人身强制权的缺失都是救助制度的掣肘,但事实上,流浪乞讨人员的发源地和流入地之间的联动才是关键 十年前,当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时,舆论普遍认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有了临时救助站,社会福利进一步遍及弱势群体。”然而十年后,人们发现,要实现临时救助尚存在诸多困难,走向常态救助更是前路漫漫。 相关新闻并不少见。长沙两名流浪者冻死街头,漯河民政局长跪着劝流浪老人接受救助,前者让人痛心,后者使人尴尬。而昆明救助站大楼变成酒店,激发公众“贪腐”想象力的同时,也反映了救助站的现实困境。 从“人钱都叫渴”到“救助人员人身安全无法保障”,再从“该救助的不愿接受救助”到不该救助的“跑站骗救”,种种无奈折射出当前救助制度设计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执法权尴尬等种种弊病。 如今救助制度已满十周岁,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反思。表面看,人、财、物,到人身强制权的缺失都是救助制度的掣肘,但事实上,流浪乞讨人员的发源地和流入地之间的联动才是关键。 事实上,如果各地对外出流浪人员的教育、引导不力;对困难人员帮扶、智障群体安置、家庭监护责任的监督工作不到位,导致流浪人员失去控制,就会从源头上给全国的救助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使流浪人员要么成为职业乞讨者,要么重复流浪乞讨。 想让“临时救助”到常态救助的路程缩短,必须加强源头治理。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流出地构筑起一个覆盖面广、水平高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同时,加强发源地与流入地之间的沟通,及时做好流浪乞讨人员信息的采集和反馈,让双方心里都有一本“明账”。这样,才能控制“专业跑站”现象,而各地救助站也可将钱用在“刀刃”上。 目前,救助站的管理主要以政府为主。而一个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似乎更应强调在政府兜底的背景下,更大程度地鼓励社会参与。一方面让社会都参与进来,让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及各类义工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促成各地救助站的公开、透明运行。如此,社会的剩余福利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分配,从“临时救助”到常态救助的路也就不再遥远。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0]厦门市救助管理站昨迎来首个市民开放日
- [ 06-20]记者"探营"杭州救助管理站 浙江职业"跑站"减少
- [ 06-20]记者“探营”杭州救助管理站 零距离体验救助生活
- [ 05-28]福建省救助管理总站:应对职业乞讨成大难题
- [ 05-28]福建省救助管理总站:应对职业乞讨成大难题
- [ 04-09]三明两救助管理站获评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
- [ 03-18]永安救助管理站被授予“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称号
- [ 02-23]厦门第二救助管理站今年在岛外开建 选址在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