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谁是成就“大师”的主要推手

www.fjnet.cn 2013-08-16 16:03  黄  冠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一茬茬“大师”进入了公众视野,经不起舆论追问和政府职能部门“问罪”,倒下了。接着,又有新的“大师”冒出来,循环往复。诞生“大师”的温床在哪里?谁是成就“大师”的主要推手?值得深思。

“大师”兴风作浪,大都少不了名人、明星、官员、商贾等名流的捧场、站台、推波助澜。尽管拜“大师”的名流为数不多,但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名流的合影、题词,则被“大师”及其“信徒”到处炫耀,成了忽悠大众的幌子。

一些名流为何拜“大师”呢?他们不缺钱、不缺名,拜“大师”的深层原因,无非是精神空虚、放弃信仰、价值观迷失,热衷于“不问苍生问鬼神”。同时,还要看到,名流拜“大师”,拜的也是“关系网”。“大师”借助一些合影、题字,给人以“人脉广、神通大”印象;而一些名流,则想通过“大师”提供勾兑和套瓷的平台,实现利益和“利润”最大化。

与名流相比,被“大师”骗倒的普通大众,为数更多。普通大众成了“大师”的“粉丝群”,也成了其抽取民脂民膏的主要对象。“大师”往往把自己伪装成“悬壶济世”的大家,利用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专攻疑难杂症;而患者往往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或“偏方治大病”的想法,一不小心,掉进了“大师”设好的陷阱。

“大师”一倒下,人们发现,受骗的大众往往成千上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并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以至于让一些人幻想存在“包治百病”的“神药”、渴望遇到“手到病袪”的“神医”。同时,这也表明,我国公民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待提高,容易轻信“大师”的演绎推理和语言诱导,进而不信科学信“大师”。

为什么“大师”总爱借助中医理论“打扮”自己?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师”的“秘方”“神技”,其实与我国传统中医有着本质区别。这提醒有关部门,要发展中医,必须清理“门户”、清除“害群之马”,提高从业门槛、严格考核,才能防范“大师”偷换中医概念、设局骗人。

“大师”的“画皮”并不难认清。对普通大众而言,再遇上“大师”,一定要擦亮眼睛,只有相信科学,才能避免花了冤枉钱反而贻误了治病的良机。

  • 责任编辑:刘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