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莫让新闻变“尖叫”

www.fjnet.cn 2013-08-22 08:26  张  烁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少林寺回应释永信私生子传闻”、“小学生文言文情书走红”、“北京大妈当街搓澡”……哇!天哪!登录某门户网站首页,一个个炫目的标题令人尖叫,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尖叫原理”。

文化乎?文化也。只不过,这是不辨美丑甚至是“以丑为美”的“审丑文化”。为何要让受众尖叫?原因不言自明,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长久以来,媒体一直被视作“社会的良心”。这不仅在于媒体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扮演了社会的“眼睛”,带领公众去发现那些应当关注和值得关注的事实,更在于在对这些事件的选择和报道立场中,媒体体现了一个社会应有的道德和良知。

但是,在商业化和娱乐化高度发展甚至几近泛滥的时代,有的媒体却抛却了社会赋予它的责任,将自己理应承担的义务置之不顾,在简单化、庸俗化、娱乐化的潮流中随波逐流,以刺激人们发出惊声尖叫为荣。

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勃兴的今天,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打开网页,莫名惊诧的新闻标题扑面而来;打开手机,屏幕上跳闪的新闻推送更是让人连连称奇……一条新闻,不论价值高低、社会意义几何,甚至不管真实与否,只要够劲爆、够“吸睛”,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被呈现在公众眼前。更有甚者,有的媒体甚至不惜断章取义、无事生非,以成为“标题党”获取点击率为最高目标。

比如,前不久,某报刊登文章,援引文件“通过安全评价并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并另在文中花费相当的笔墨,指出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仍存争议。可当网络转载时,醒目加粗的大标题一律变成“某报:进口转基因大豆放心吃”,引发读者一片质疑。然而,一片骂声中,却鲜有人细读原文一探究竟。结果,冤枉了作者,蒙骗了读者,获益者是谁?恐怕捂嘴偷笑的,是成功吸引了公众眼球的媒体——拜“眼球经济”所赐,广告商钱包里的真金白银或许已经向它汩汩地流过来。

连严肃新闻都可“另辟蹊径”,找到“尖叫点”,其他为炒作而炒作的新闻就更可想而知了。近年来,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博出位的“名人”一茬接一茬。这其中固然有其本人为出名不择手段,但媒体的推波助澜同样“功不可没”。

如此“奇葩”为何层出不穷?有专家指出,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正常的,反常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商业化媒体需要的恰恰是反常的东西。如果在日常采访中找不到反常的故事,就设法策划反常的故事。今天一些商业化媒体上的故事不是采访报道出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

策划出来的故事,自然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眼球的背后,更核心的问题还是这种虚妄浮夸的“传播力”带来的“现金流”。说到底,经济利益才是这些“好戏”背后的“总导演”。而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勃兴,则在客观上加剧了这种现象的恶化,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体人”成了一种不需要门槛的职业,声音够大就足以成名,哗众取宠则是“最佳”捷径。如此一来,舆论生态的复杂固然无法避免,而更可怕的,却是低俗的内容传播造成的社会精神的孱弱甚至溃败。

在复杂的舆论生态和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媒体的良知和操守愈发得弥足珍贵,它恰似一场漫长的自我修为,需要坚定持重的勇气和毅力。不管任何时候,不管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当意识到“社会的良心”是自己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良心”的陨落,带来的将不再只是“尖叫”,而是全社会的混乱与人心的颠覆。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