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设应能提供新经验
www.fjnet.cn 2013-09-09 07:31 肖 畅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最近一段经历很糟糕:和同事拼车,未料其家门口修路,不仅走了冤枉路,的士调头绕行也很不便,花了很长时间;快到自家小区门口,依然是修路,新设的长长栏杆把马路隔开,一眼望不到尽头,我为过马路绕行了很久;回家准备洗澡,谁知道天然气停了,后来打听得知是挖路施工的原因。 类似的经历不少见,只是不会总这么糟糕罢了。我在武汉生活了十多年,恰逢武汉迎来大建设时代。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一个城市施工已成常态,那么生活在工地似乎就会成为习惯。但我还是习惯不了,原因是施工带来很多不便,最大的不便是有太多不可预料因素,譬如,你不知道哪段路突然开挖你得绕行,你不知道某地段前前后后的工程有多少。 这不是要责怪谁,修桥铺路,政府部门会有通知,报纸上会有报道,如果说不可预料因素太多,问题可能在自己。但我想一个现实需要正视:武汉今年工地数量,超过了一万个。你不可能盯着报纸网络,随时预判工地信息,每天为日常出行做计划,这恐怕只有的士司机做得到。一些重大工程会成为重大新闻,人们日常口耳相传即可得知,但一些零零碎碎的小工程,可能不会有正式的通知和报道。 修桥铺路是过渡时,工程总有完结时,但在一个大建设时代,修桥铺路本身成了常态,那么就有必要正视这种常态。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工程就抱着临时性的心态,隔离措施、防护手段、信息提示等等,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样子出现。这就好比电影院里总被手机通话叨扰,而每个打手机的人总认为自己就临时叨扰一小会而已。 广义上来讲,工地时代永远不可能结束,不仅武汉如此,世界各国城市都是如此。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以几十年完成别人几百年的任务,大规模修建曾几何时是国内很多城市普遍的景观。但事实上,现代化城市,一个常态景观就是修建,差别只在于有多么频繁。日前在网易图片新闻中看到,美国城市中,工地范围内必有警察轮班值守,他们负责安全,也负责信息指引,而一个活人的指引比写在栅栏、条幅上的信息更灵活、有效。有同事游玩德国归来说,那里的城市修建工程,隔离措施里里外外层层围裹,甚至让人根本无法意识到有工程在此进行。这些经验未必可以充分借鉴,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人口密度有特殊情况,但能不能比现在做得更好、更人性呢?至少,有必要改变建设的临时性心态。 随着大规模建设陆续取得成果,武汉的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好处实实在在,毋庸置疑。但当前眼下的武汉,此时此刻的武汉,我们正在生活与出行中的武汉,同样需要让人感受到心理上的舒适,哪怕是大批工程就在身边进行。享受现在的城市生活,而不必一味等待未来的美好,这点同样至关重要。这种享受未必是出行便利,不堵车,没有噪音和污染,享受之处在于,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得到最大努力的处理,或者最大程度的缓解,意识到大拆大建正努力减少对生活的影响。事实上,大建设时代能提供很多新问题,以及处理新问题的经验,这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而言倒是个契机。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8]喀什经济特区招商推介 深圳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
- [ 09-07]国务院公布新条例:铁路建设严禁压缩工期
- [ 09-06]赵乐际: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 [ 09-06]各地区各部门查处违反作风建设有关规定典型案例
- [ 09-06]连城县人大调研“梅花山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
- [ 09-06]福建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视频会议召开
- [ 09-05]东山县人大代表关注富美乡村建设
- [ 09-05]武平县人大常委会关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