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大建设应能提供新经验

www.fjnet.cn 2013-09-09 07:31  肖  畅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最近一段经历很糟糕:和同事拼车,未料其家门口修路,不仅走了冤枉路,的士调头绕行也很不便,花了很长时间;快到自家小区门口,依然是修路,新设的长长栏杆把马路隔开,一眼望不到尽头,我为过马路绕行了很久;回家准备洗澡,谁知道天然气停了,后来打听得知是挖路施工的原因。

类似的经历不少见,只是不会总这么糟糕罢了。我在武汉生活了十多年,恰逢武汉迎来大建设时代。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一个城市施工已成常态,那么生活在工地似乎就会成为习惯。但我还是习惯不了,原因是施工带来很多不便,最大的不便是有太多不可预料因素,譬如,你不知道哪段路突然开挖你得绕行,你不知道某地段前前后后的工程有多少。

这不是要责怪谁,修桥铺路,政府部门会有通知,报纸上会有报道,如果说不可预料因素太多,问题可能在自己。但我想一个现实需要正视:武汉今年工地数量,超过了一万个。你不可能盯着报纸网络,随时预判工地信息,每天为日常出行做计划,这恐怕只有的士司机做得到。一些重大工程会成为重大新闻,人们日常口耳相传即可得知,但一些零零碎碎的小工程,可能不会有正式的通知和报道。

修桥铺路是过渡时,工程总有完结时,但在一个大建设时代,修桥铺路本身成了常态,那么就有必要正视这种常态。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工程就抱着临时性的心态,隔离措施、防护手段、信息提示等等,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样子出现。这就好比电影院里总被手机通话叨扰,而每个打手机的人总认为自己就临时叨扰一小会而已。

广义上来讲,工地时代永远不可能结束,不仅武汉如此,世界各国城市都是如此。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以几十年完成别人几百年的任务,大规模修建曾几何时是国内很多城市普遍的景观。但事实上,现代化城市,一个常态景观就是修建,差别只在于有多么频繁。日前在网易图片新闻中看到,美国城市中,工地范围内必有警察轮班值守,他们负责安全,也负责信息指引,而一个活人的指引比写在栅栏、条幅上的信息更灵活、有效。有同事游玩德国归来说,那里的城市修建工程,隔离措施里里外外层层围裹,甚至让人根本无法意识到有工程在此进行。这些经验未必可以充分借鉴,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人口密度有特殊情况,但能不能比现在做得更好、更人性呢?至少,有必要改变建设的临时性心态。

随着大规模建设陆续取得成果,武汉的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好处实实在在,毋庸置疑。但当前眼下的武汉,此时此刻的武汉,我们正在生活与出行中的武汉,同样需要让人感受到心理上的舒适,哪怕是大批工程就在身边进行。享受现在的城市生活,而不必一味等待未来的美好,这点同样至关重要。这种享受未必是出行便利,不堵车,没有噪音和污染,享受之处在于,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得到最大努力的处理,或者最大程度的缓解,意识到大拆大建正努力减少对生活的影响。事实上,大建设时代能提供很多新问题,以及处理新问题的经验,这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而言倒是个契机。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