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慈善事业发展需要重塑社会诚信

www.fjnet.cn 2013-09-22 07:59  周俊生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昨天在深圳发布《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17亿元,总量较2011年下降3.31%,这是我国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我国慈善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基金会和红十字会的募捐额较2011年下降超过两成。(9月22日《北京青年报》)

“人之初,性本善”,慈善作为人的一种道德品格,从人类走出丛林世界以后就逐渐形成。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慈善更是发展为一项社会事业,它使遭遇天灾人祸袭击陷入困顿的人群能够得到救助,也使因为收入无着而生活贫困者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从事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富裕阶层的一种普遍追求,像比尔·盖茨这样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家、全球首富,也是全球最为著名的慈善家。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慈善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民众生活保障方面实行的是低福利全覆盖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使慈善事业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成员的收入格局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跻身富裕阶层,但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赶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渐沦为贫困者,因此,慈善事业的发展又有了现实的需求。与此同时,在中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也使慈善捐助的发展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慈善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慈善组织运作处于不透明状态,在“郭美美事件”等负面事件的影响下,慈善组织的信誉出现了严重的下降,连续两年慈善捐助的下降就是这种情况的直接反映。对于这个情况,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表示,主要可归为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重大自然灾害减少、“问责风暴”的持续负面影响和盲目捐赠行为的大量减少等。这个分析基本上是中肯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慈善事业的顺利推进。

由红十字会等机构主导的慈善事业,使慈善捐助成为一种政府主导下的有组织的行为,它提高了慈善事业的效率,但也改变了那种传统的“一对一”的捐助模式,而这种捐助人与被捐助人不再见面的慈善模式,对于中介机构的诚信要求特别严格。但是,我国在推进经济建设的进程中,重商主义的泛滥使社会诚信机制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并且延及到了像慈善这样的公益事业。一些慈善机构在募集到了善款善物以后,提取高额管理费,用于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福利,真正到达需要捐助的人群中的善款善物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比如,前两年几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社会各界的慈善捐助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后来陆续暴露的地方政府将善款用于建造豪华办公大楼、购置超标准公车等事件,使民众的爱心受到了挫伤。类似事件一再曝光以后,民众对于向慈善机构募捐来参与慈善事业的信心自然很容易产生动摇。

中国的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即使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在稳步增长之中,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仍有很大差距。仅以去年来说,美国接收社会捐款约为316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中国GDP约为美国的1/2,但是美国的慈善捐赠总量却是中国的近24倍。因此,积极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中国仍有现实的需要。但是这两年中国慈善事业所经历的曲折表明,在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存在严重欠缺的背景下,以诚信立身的慈善机构需要拿出更大的诚意来面向民众。今年1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2012年度我国公益慈善行业年度透明指数为45.1分,虽比2011年度有所上升,但仍在及格线之下,特别是红十字会系统的年度透明指数只有35.2分,表明民众对公募慈善机构的基本信任仍未修复。

慈善机构信任度的下降,是整个中国社会缺乏诚信所造成的后果。因此,重塑诚信机制是整个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慈善机构应该比其他行业有更紧迫的意识。类似红十字会这样的机构,需要建立起更严格的捐助管理制度,善款善物的来源和去向,机构内部的具体工作内容,都需要向社会经常性地作出详细的报告,把自己置身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对于一些由地方政府接收的慈善项目,慈善机构更需要建立起从头至尾的监督和公开制度,防止基层政府将民众的爱心移花接木,流进政府财政的腰包。

周俊生(上海 学者)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