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疑罪从无是进步也是挑战

www.fjsen.com 2013-09-23 07:23  李  杏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湖南“南县教师校园杀妻”案先后经历6次审理,于近日最终改判无罪。今年9月13日,益阳中院重新审理认定,该案除了被告人的供述外,没有其他证据与其相互印证、间接证据亦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宣布陈新平无罪。此前,当事人陈新平曾3次被判有罪,并被羁押5年。(9月22日《新京报》)

与此前的赵作海案和佘祥林案不同,陈新平案的转机并非来自死者“复生”和真凶出现这样的戏剧性事件。陈新平无罪获释,依据的是新刑诉法重证据、轻口供以及疑罪从无原则的强调,这可以视为司法程序的“自纠”,也是本案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

疑罪从无,其核心是绝不冤枉无辜,体现出对人权的尊重,被认为是法治理念的进步。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践行疑罪从无的观念,做出一个无罪判决并不意味着案件的彻底了结。具体到陈新平案,目前只是证据不足无法定罪,而真正的凶手依然没有找到,案件侦破的压力依然不减。

从这个角度看,重证据和疑罪从无原则的强化,固然是可喜的理念进步,实际上却对整个公检法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验其工作能力。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对疑难案件采取“疑罪从轻、疑罪从宽”的折中方案,看似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公平、回应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实质上却是一种“简便”操作。在案情并不清晰明确的条件下就做出结论并实施惩罚,不但中止了对真相的挖掘,还存在制造冤假错案的可能性,由无辜者承担严重后果,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以“疑罪从无”为基本原则,一桩案件,尤其是涉及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审理工作,在程序上则将愈加规范、严谨。判定一名嫌疑人有罪来不得半点“含糊”,既不能迫于“命案必破”的压力,也不能寄望于日后的国家赔偿等不得已的弥补方案。可以想见,在这个过程中,公安机关将承担更加繁重的证据搜寻工作,法院审判也将加倍郑重审慎。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正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为坚守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前进。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