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单双号限行细则应够“细”够人性

www.fjnet.cn 2013-10-21 17:07  南  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面对如此大的波及面,相关部门在落实细则时应当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可能遇到的各种难处。

《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公布后,其中持续严重污染情况下实施单双号限行的规定引发各界关注。对于拥有537.1万辆机动车的北京,单双号限行波及家庭数量众多。《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指出,若启动单双号限行,全市公共交通预计增加客流200万人次。面对如此大的波及面,相关部门在落实细则时应当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可能遇到的各种难处,并尽可能提供帮助,将便民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在实处的一个具体抓手。

持续严重污染情况下实施单双号限行,首先会影响家庭中有两辆以上轿车,但车牌尾号却是同单或同双的家庭。相关部门能否像北京奥运会时那样,对类似情况的家庭提供更换车牌尾号的政策值得期待。由于北京还在实施尾号限行,这意味着“1、2、3、4、5、6、7、8、9、0”这十个尾号,既要被分为“1和6”“2和7”“3和8”“4和9”“5和0”这五组错开,又要同时满足单双号的不同,对这种买车上牌时未被告知的,因尾号治堵、尾号治污限行措施给车主带来的不便,相关部门应当尽可能提供人性化政策,让群众更方便、更满意。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相关细则中,什么样的汽车可以免限行?记者认为,对于纯电动汽车等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应当免限行,这也是相关部委办公厅此前曾经发文要求地方落实的。虽然北京目前私人拥有的新能源汽车数量非常少,但是限行政策的制定应当公平并有前瞻性。新能源汽车零排放,不对雾霾产生任何“贡献”,不应被视为一般机动车予以限行。而一旦这种“雾霾天可不被限行”的特性受到政策细则保护,将给新能源汽车带来巨大的隐性补贴,刺激家庭在换车时购买新能源汽车。

记者注意到,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相关人士介绍:“预测未来持续3天出现‘严重污染’的‘红色预警日’时,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在执行单双号限行措施基础上,还将再停驶总量的30%,即整体停驶80%。”这意味着持续严重污染北京市6万多辆公车中有80%将停驶限行,这无疑体现了北京对公车更严格的管理思路,符合民意期待。令人担忧的是,这项好政策真能落实么?又如何受群众监督?剩下的那20%的公车如何不“超负荷运转”,1辆车把那停驶的4辆车的活都干了?这些也都需要相关部门细致回应。

另外一个百姓关心的问题是违反限行的罚则如何制定?北京对违反尾号限行最早一天只罚款100元,目前则可最多罚4次,每次100元。而与尾号限行不同,持续严重污染情况下实施单双号限行并无“规律”可循,虽然限行信息将通过多种渠道“提前”发布,但是不排除在尾号限行、单双号限行进行切换时大量车主会无心犯错。想想过去夏时制交替时会有多少人误火车误飞机,就不难理解这不是杞人忧天。对此,主管部门应当在执法初期提供合理的“容错期”和“容错度”。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天气预报,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靠谱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准确无误。一旦对雾霾严重程度和天气变化情况的预警发生错误,又应当有怎样的“纠错”机制?举例来说,原本预计没风,可刮来大风把雾霾吹散或减轻了,已经宣布的单双号限行会取消么?还是宁肯咬牙将限行执行到底?对这种影响几百万家庭出行的天气预测出现的失误谁来负责,又该如何解释?这些也都需要有预案和准备。

单双号限行势必将逼迫大量人流转向公共交通。然而本已拥挤不堪的地铁、公交能满足这种出行需求的大规模转移么?据介绍,届时北京市区公交、郊区客运企业将按高峰应急运力配置车辆,优先调派纯电动、混合动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公交车,全市将增加2.1万至2.5万辆运营车次,备班车辆不少于150辆。然而不经过实际磨合,地铁等公交设施能否承受拥挤考验还是问号。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并对公交安全、准时、充足加大保障力度。此外,北京市有关部门还应当加快拼车细则的出台进度,便于单双号限行后私家车主拼车出行,在“疏”上将文章做细。

从全国范围来看,极重污染单双号限行可能会被很多大城市陆续采用。遗憾的是,虽然有的地方进行了事前的民意征集,但毕竟没有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公开博弈,只是以一纸紧急预案的形式公布了之。未来,地方还是应该通过环保立法的形式为控制雾霾提供更多法律保障。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