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文物古迹修复岂可等同儿戏

www.fjsen.com 2013-10-25 07:56  许万虎 黎华玲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日前,辽宁省朝阳市景区内一处清代壁画被“修复”得面目全非、令人咋舌,网友直言原本勾勒精妙的人物造像俨然成了“大花脸”,戏谑之语不乏惋惜和愤怒。

文物不可再造,一旦破坏,无法修复,针对残损文物的修复工作本应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金科玉律”,岂可儿戏视之?

文物古迹由于时间原因和不可抗力而损坏可以原谅,但如果受利益驱使而胡乱拼凑出所谓的修复之作,这便是不可饶恕的“罪孽”。现代工具和美术原料固然有其优点,却无法真正还原残损文物的本质和精华,因文物修复团队缺乏资质而草草了事“奉上”的“捉襟见肘”之作,也注定令后人扼腕。

提起文物修复与保护,不妨学习西藏文物部门的经验。以布达拉宫壁画修复为例,为期数年的壁画修复工作严格而精密,参与修复的画师首先要通读西藏历史和布达拉宫历史,并与专家集中讨论壁画缺失部分的内容和用料,修复完成后,还要组织画师将其临摹于画布之上以作后世留存和备案。

文物古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承载着无数先辈的心血和智慧。科学修复文物古迹,是对传统民族文化负责的表现。再遇文物修复,请揣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心,认真勘察、设计,切莫任意发挥,将“修复”当成了“重绘”甚至损坏。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