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创造有利于交流的空间

www.fjnet.cn 2013-10-31 07:31  余敏江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怎样建立把握群众需求的有效机制,创造群众自由交流的空间,是管理者反复思考的问题。企业生产现场的意见往往因为沟通渠道不畅得不到及时表达,城市小区往往因为交流场所缺乏而引发居民交往减少。而在学校,师生往往因为业务隔膜和话语场域的差异,与高校管理者疏远。

就现实情况而言,学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之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联,尤其是高校师生的话语空间亟需拓展。教师和学生有时会“不敢”说话。一些有形或无形的限制,使得他们常常只在同事或同学的小圈子里私下交流。或者出于“搭便车”心态、从众心理,不敢与管理者坦诚沟通。有时则“不想说话”。除了可能影响自身利益和前途的隐忧之外,一些人因为自己跟制度的“距离”较远,除非涉及切身利益或面临紧急情况,一般会“宽容”地让渡自己的话语权。有时还会“不能说话”,管教学的不能对行政发表意见,服务对象对服务提供者尽量少说话。

究其本源,不说话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言论空间。构建包容各方意见的公共话语空间,宽容应当成为管理者的首要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宽容不仅指向个人的情感层面,更指向整个场域内部群体之间的关系。不但对他人宽容,还要对自身以外的其他群体的行为和诉求保持理解,否则就会造成师生群体的“对话疲劳”。比如,现在评定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量化因素之一,是依照论文数量多少和发表的刊物等级,但对教育质量提升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些非量化因素,包括态度、责任心、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等,这些反而被无情地抛弃了。

思想,往往要经过交流碰撞才能升华更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怕的是“鸦雀无声”。高校担负着培育思想、创新观念的功能,内部管理也应该通过有效交流来引导价值取向和创新思维,并赋予制度以文化意义。教师和学生既可以算是学校的群众,又是学校管理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应该成为高校管理者的核心服务对象。就制度改革与完善而言,可以发挥全体师生甚至包括家长、社会的作用,使制度体现多元价值。就政策制订与实施而言,则必须允许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让他们转变成制度的参与者、建构者、生产者。这是高校管理创新的路径,其实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抓手。

(作者为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