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介绍说,我国实施研究生教育35年以来,已培养50多万名博士人才,支撑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黄宝印同时强调,我国博士培养面临着规模和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改革开放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人数每年均以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我国博士授予人数超过5万,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然而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却总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博士数量的大跃进式增长,某种程度上是以降低人才遴选标准和学术质量为前提的。譬如,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生淘汰率一般为30%,部分学科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而我国的学位教育几乎是全进全出,淘汰率极低。虽说中外研究生教育模式有差异,进出门槛不同,但这样宽松的选拔机制,显然不符合教育和学术规律。 也正因此,有媒体感慨:中国成为博士工厂,为何出不了大师?有人甚至将中国尚无人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与“世界第一博士学位授予国家”相联系,认为这是个讽刺。当然,这两者间并不一定必然相关,但我国研究生整体学术水平不高,却是事实。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实力,靠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 博士生数量的非理性增长,一方面源于“学历崇拜”的社会心态。正如有学者称,今天国内的博士教育,首要功能不是培养学术人才,而是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说白了就是对“博士头衔”的畸形需要。譬如在高校、医院等人才比较集中的行业,“博士”已成为晋升和评职称的一项硬条件,在这样的现实下,博士教育实际上已经远离学术,而与利益捆绑在一起。 另一方面,则在于权力对教育和学术的染指。近年来,“官员博士”成为一种舆论关注的现象,甚至由此形成一个潜在的文凭贩卖市场。 太多的“南郭先生”,不仅极大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损害了教育公平和学术公平,沾染了权力和功利的博士帽,是时候挤挤水分了。 摘编自《羊城晚报》11月11日文/吴龙贵 |
相关阅读:
- [ 10-30]媒体评山大校长就职政法委:法学背景官员受重用
- [ 10-23]新加坡消费者花数万元上金融课讲师竟是假博士
- [ 10-17]长城宽带网速严重缩水 鹏博士自辩称下载速率第二
- [ 10-15]台一女博士网恋遭诈 仍出书捍卫网络情缘
- [ 10-07]新“神秘博士”惹非议 编剧被指歧视女性
- [ 09-11]博士官员辞职实乃舍官取义之举
- [ 09-11]博士官员“下海”也应守则
- [ 09-08]中国女科学家首次乘“龙”下大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