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面对不同情况的流浪乞讨者,我省尝试实施分类救助,对于不愿来到救助站的流浪者,城市将提供临时庇护所,在他们紧急求助时伸出援手。(本报今日A07版) 大多数从未去过救助站的城市居民或许不知道,过去,一个流浪汉想要获得在救助站里过夜的资格,必须通过申请、受理、甄别、登记、入站等流程,而且只能享受最多10天的救助。期限一到,要么选择主动离站,要么被安排返回原籍,而且半年之内不得重复获得救助。 对背景复杂的流浪人员加强管理确实有必要性,但是,严寒、酷暑或者疾病可没有什么时限,当这些困难“找到”流浪汉们的时候,上述规定中的一些要求显然过于苛刻。对于如何管理流浪乞讨人员,一些救助站还存在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绝大多数接受过救助的流浪汉,都会被送回原籍。 这些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定,人情味淡了些,让不少流浪汉主动放弃了接受救助的机会。在以往的采访过程中笔者就发现,一些流浪乞讨人员为了“来去自由”的生活,宁肯在街上挨冻。 对于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权,又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救助?我省今冬的分类救助办法,以及临时庇护所的设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按照新的办法,出入救助站的程序不再繁琐,救助的单次时限不再只有10天,新设立的临时庇护所尊重了流浪乞讨人员“来去自由”的意愿。 实际上,这一做法在欧美国家实行已久。比如在美国纽约,城市中存在着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机构开办的数千个庇护所,庇护对象也不仅是流浪人员,还有走失的儿童、遭受家暴的妇女等等。换句话说,在公共服务成熟的城市,对于困难群体的帮助不是约束管理,而是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 可以说,今冬的流浪汉们将能享受到一个宽松的救助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和服务的放松。比方说,当流浪人员在极寒天气下拨通求助电话时,救助机构能否及时派出救助车,与110、120系统的沟通是否顺畅,都是生死攸关的事。(张榕博) |
相关阅读:
- [ 12-04]7名河南民工赴疆讨薪被困20余天 菜场捡菜叶吃
- [ 11-28]父亲赶大学生儿子进救助站 称因其儿子数次退学
- [ 11-21]南非女子被撞后忘记“我是谁” 四个月没找到家
- [ 11-17]城市边缘流浪群体生存调查:天冷地凉 何处为家
- [ 11-02]这个冬天,流浪人员能否喝上一碗热汤
- [ 10-21]9岁男童因父母吵架连续遭遗弃 称憎恨父亲
- [ 08-21]15岁少女只身千里寻男友 饿5天花光钱到KTV陪唱
- [ 08-19]男子丢身份证不知如何补办 难找工作饿得啃树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