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以来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越来越严重的雾霾,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连日漫天的雾霾,让中国社会自上而下感受到了一种无力的焦虑和无解的迷茫,不知道怎么去消除。这种“雾锁霾困”之下的无力感使上上下下痛定思痛,高层重视、公众呼吁和随时可能再来的雾霾的倒逼下,各级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治理雾霾,有的着力治标,有的着力治本。 中国很多问题的“解”都是这么被现实“逼”出来的,看得见、躲不了、无人能幸免的雾霾迫使政府将“治霾”提到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比如辽宁开出了“雾霾罚单”,对雾霾严重的城市开出罚单,以罚促改;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试验,用人工降雨等物理方法消雾。同时,专家也建言献策,提出发展核电可解决雾霾。 政府的这种重视是解决雾霾问题不可或缺的动力,但有时候“太重视”也容易引发新的问题,容易在长官意志和政绩驱动下变成一种大跃进运动,当权力意志缺乏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时,很容易“用力过猛”,“领导高度重视”的官僚机器一旦启动就容易停不住,反常识反理性地走向一种极端。都想毕其功于一役,都想在举国关注下通过“创造性的治理方式”秀一把,把治理雾霾当成了一种短期内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从而在“运动”中使治理雾霾成为“一阵风”。 治理雾霾可能是一场长期的战役,不是一阵热情和一两个临时拍脑袋所形成的“点子”可以解决的。公众的批评非常尖锐,我们经常说在环境保护上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一些地方甚至连“后治理”都没做到,而是“先污染不治理”,一任一任的把问题往后推。 治理雾霾绝非短期内可以解决,专家称中国雾霾高发可能还将持续一二十年,所以治理需要的不是短时的热情和运动式治理,而需要长效的制度安排;需要的不是一地局部治理,而是整体统筹。 个别地方已经露出了运动式执法、大跃进式治雾霾的苗头,急功近利反而制造了新的社会问题。 治理雾霾需要持续的、制度化的“高度重视”,而不是运动化和大跃进,不是比拼谁做得更极端更彻底,更能在短时间中拿出“实绩”和吸引眼球。 (新华社北京新媒体专电 曹林) |
相关阅读:
- [ 12-19]河北遭遇雾霾天气 空中飘起白色细小冰粒
- [ 12-18]北京将试验人工消减雾霾 严重雾霾提前三天预告
- [ 12-18]雾霾罚单不应从纳税人兜里掏钱
- [ 12-18]河南雾霾学生戴口罩室内做操
- [ 12-17]首张“雾霾罚单”的警示意义
- [ 12-17]逃离雾霾和拥堵 闽籍网企人才抱团回乡
- [ 12-17]“雾霾罚单”涉嫌对公众二次伤害
- [ 12-16]对雾霾“不回应不发声”当进行问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