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将“童工”遣返回乡只是救助工作的开始

2014-01-06 09:44  徐云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深圳一家电子厂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事件一经报道,立刻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最近,在公安、劳动、街道等护送人员的陪同下,41名来自四川凉山的孩子被“遣送”回老家,交给当地政府和监护人。但在被送回四川老家前,一个涉嫌童工事件的小女孩对采访她的记者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此话一出,让听者不禁沉默。(据2014年1月5日 中国广播网)

由此,不禁使笔者联想到电影《金光大道》里弯弯绕说的一句精典台词:“没有肚子,哪来的脸啊?”这话也应验了老祖宗留下的那句话:“民以食为天”。而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也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吃”这一最为生物化、物质化的表象,不仅会成为理解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精神内核最重要的切入点,也是作为政府民生决策的基本依据。孩子们回家后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即使被暂时被解救了,也还会因生存所迫重新流散到社会中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逼迫这群本应在课堂里无忧无虑读书的十三、四岁孩子放弃学业,过早的背井离乡来到异地开始艰辛的打工历程,而且很不愿意回家呢?答案很简单,最大的原因是家乡太贫穷,家乡与深圳的反差太大了,凉山彝族自治州也是四川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农民人均年收入也只有两三千元。很多农民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虽然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但是读书的书本费、生活费需要学生自理。据统计,由于难以承受孩子在校期间的花费,全州大约有10%左右的学龄儿童辍学回家,帮助家里面分忧。由于当地经济落后,这些孩子即便辍学每年也仅仅能够糊口。

诚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有需求就有市场。眼下,一些从事包装、加工、玩具、电子等手工计件行业的小微企业,因为订单不确定、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非法使用童工的现象有所抬头,并呈现出封闭化、分散化等隐蔽特征,屡禁不绝。一边是企业为降低劳动成本,需要雇佣廉价的童工,一边是贫困家庭因穷辍学的孩子,急需外出打工挣一点钱补贴家用,这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市场的关系,各得其所。

而且,在一些孩子家长和村干部看来,即使是孩子辍学非法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也比待在大山里挨饿受穷强百倍。在他们看来,外出打工既能增长见识,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还能经常吃到肉,这总比待在当地每天吃玉米窝窝头好。孩子们辍学外出打工确实有他们现实的无奈和选择。显然,童工和其家庭本身,才是解决童工现象的关键所在。

也就是说,简单地将“童工”返乡是劳动部门应该做的事,但也只是政府救助工作的第一步。谁来关心这批孩子返乡后的生活?孩子们何时能重返课堂读书?如何避免童工问题像遣返流浪乞讨人员那样陷入“前脚走后脚回”的周而复始困局?如何保障所有孩子的义务教育权利等等,尚需政府相关部门拿出更多的智慧和办法,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去做好。

当然,对于贫困地区学龄儿童人身权利的保护与救济,不光要考虑能吃上饭、填饱肚子的问题,还要照顾到维系其生存发展所最基本的穿衣、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发展当地的经济固然是治本之策,但这是一个系统性长久工程,也不会立竿见影。因此,还是需要当地的基层组织和学校因地制宜的拿出能够让这些孩子留下来、学起来的切实办法。如果只是单纯地去解救,而解救后续的工作不管的话,孩子们很可能重新外出去打工挣钱。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