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政府对于科研活动的支持砸下了真金白银。去年10月,财政部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2006年的1688.5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约5600.1亿元,年均增长高达22.73%。不仅总量不小,年均增长率相当于全国GDP增长率的两倍,可见科研经费的投入真正走在了各项支出的前列。但钱花出去了,不仅企业申请经费有困难、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贪污科技经费等腐败事件却持高发态势,俨然成了犯罪重灾区。 正如不少大学老师已习惯于被称为“老板”,今天的科技领域已难言仍是一片净土,这其中固然有个人主观上的原因,但客观上企业申请机制、资金分配以及项目评审机制的落后,也给科技腐败留下了空间。现有的机制已显得粗放,仿佛用“关大象的笼子来关苍蝇”。比如在企业申报环节,科研项目管理既有中央和地方的纵向划分,又有不同领域的横向划分,还存在项目执行不同阶段的流程划分,多头管理造成混乱。其次,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支出,科研专业性更强,若不是行内人来监督恐怕是力有不逮。而一旦经费完成拨付,怎么使用多是由课题负责人“一支笔”指挥,既是学术上的权威,又是财物上的管家,花起钱来恐怕比党政机关“一把手”还要“轻松惬意”。在这样的现实下,科技经费频出贪污挪用丑闻,并不难以理解。 要破解科技经费领域的种种乱象,首当其冲的是大力打击学术腐败。其次是关注体制机制上如何补全短板,应尽快出台科研领域的系统法律法规,否则各个管理主体自行其是,既造成管理尺度不一,也容易留下管理盲点。 再次,加强监督,打破利益固化的圈子,加强公开,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企业项目申报、考评不能全凭一支笔,而是应当成立理事会等机构,实施轮值制。让人唏嘘的是,监督的“第三方”尚未长成,专业跑项目、要经费的“第三方”却已大行其道。徐少华就举例称,企业自己申报科技专项拿不到,“找个第三方给回扣,第三方就拿着这个钱给政府部门”。这个“第三方”不仅并非保持独立、以学术为评判标准的第三方,反而是与行政力量保持密切关系,甚至有钱权交易嫌疑的“第三方”,同一个称呼,特点却南辕北辙。经费给不给不是看科研水准,而是找关系、拿回扣。 这提醒我们,在对科技经费管理建章立制的过程中,也应该如大学改革一样秉承去行政化的思路,并非是要完全拒绝来自行政的管理和监督,而是要划清界限,避免互相干扰,让科研的归科研,行政的归行政。 |
相关阅读:
- [ 10-25]七部委9负责人“应考”科技经费使用
- [ 01-12]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占GDP1.49%
- [ 12-29]西藏今年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8亿多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