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展成全球最开放、最自由且较为强壮的经济体,中国的利益也更多地体现出外部性趋向。相对滞后的对外话语体系,急需加快构建。 1月23日,在瑞士达沃斯的一场论坛上,知名国际政治学者、“软实力”观点提出者约瑟夫·奈不认可中国维护海权之举,认为其“对自己的软实力是一种伤害”。与会的中国大连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当场表示不满:“你公开挤对中国,我觉得起码不太礼貌。”并指出中国13亿人的看法不会与约瑟夫·奈一致。 发生在达沃斯论坛的这一幕,看似有些戏剧性,实则要严肃得多。近年来,随着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位次的前移,中国成为全球舆论场的高频词,对中国前景的预测及现状的跟踪已成显学。然而,外界对中国的解读,往往与实际情况以及民众观感存在落差,特别是在宏观战略层面。 之所以存在这种认知差异,大约出自三方面原因,一是对中国缺少实质性了解;二是借中国学之热故意哗众取宠,以谋利益;三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的差异造成了思维基础的差异。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客观来看,那些针对中国的外部判断,通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传播力。即使存在显而易见的偏差,我们在学术分量、立场表达等方面,都少有与之对等的回应。这其中,既有国际语境强弱的原因,也与我们的固有传统有关。中国现代性的演变经历了遭遇外部强压和向外部学习两大阶段,这两大阶段留给对外话语体系中的惯性,一是不会与外界对话,二是与外界对话不自信。 今天,中国已发展成全球最开放、最自由且较为强壮的经济体,中国的利益也更多地体现出外部性趋向。在这种情况下,相对滞后的对外话语体系,急需加快构建。 构建现代对外话语体系,首先需要学术建设上取得可观成果。只有获得超过他人的智力成果,面对显然存在认知偏差的“挤对中国”论时,才能作出强有力的回应。其次,面对“挤对中国”之说,从企业家到学者,民间应该发出更响亮的声音。那些如王健林一样走上国际舞台的企业家,未来应有更好的表现。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应该是相对开放的体系,形成官民共同发声的态势,这不仅对纠正外界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有助益,而且对那些刻意抹黑中国之举,也是强有力的回击。 当然,回应外界针对中国的言词,也需要分清,什么是善意什么是恶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面对“挤对中国”的基本功课;做大国公民,是今天开放的中国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 本报特约评论员 迩晓 |
相关阅读:
- [ 01-22]外交部驻港公署:将进一步拓展深化香港对外交往
- [ 07-10]《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90年》发布
- [ 03-08]形成人大对外交往新格局
- [ 02-21]最高检:严格规范检察人员对外交往行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