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也旨在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要求。事实上,只有突出人这一中心,让居民有浓浓的家园情结,有深切的归属感,才能令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乡愁”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毋庸讳言,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城镇尤其是古城镇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更有的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而实施“推倒重来”之策。殊不知,被任何新建筑新景观唤起的一时兴奋,终弥补不了失去城镇应有的“乡愁”这个精神家园的永恒惆怅。 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中国形成了形态缤纷、风情各异的城镇文化。城镇尤其是古城镇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注意保留城镇的原始风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文化的根基;保护城镇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 “乡愁”不是酸气的自作多情,而是对生命源头的眺望和对文化母体的挂念。说到底,是一个人对于归属感的渴望。有“乡愁”在,香火就会旺盛,宗族就会繁衍,历史就能传承,后来之人,就不会是无根之木、断线风筝。有“乡愁”在,那些漂泊的灵魂,回家时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让“乡愁”变得美好、富于诗意,城镇化建设义不容辞。 (原文刊于3月19日《解放日报》,有删节。原题为《千城千面,才能留住“乡愁”》) |
相关阅读:
- [ 03-19]藩篱、鸿沟与乡愁
- [ 03-04]老油坊的“乡愁”,留与难留
- [ 02-25]闽南语进课堂是教育寻找乡愁
- [ 02-21]乡愁应是“城乡之愁”
- [ 02-11]传统村落消亡,“乡愁”何处寄托
- [ 02-02]“恐归族”的烦恼也是一种“乡愁”
- [ 01-30]舌尖上的乡愁 心尖上的幸福
- [ 01-30]舌尖上的乡愁,吃出来的亲切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