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北京10家设有产科的医院,其中9家医院均明确表示,产妇必须购买由医院提供的“待产包”,拒绝产妇自带新生儿衣物进产房。“为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是多家医院强推待产包的原因。但一些入院待产的产妇却对此并不认同。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大部分医院购进待产包不从医院走账,有些医院和采购方还被指以虚开票据的方式,获取提成。而部分医院提供的待产包厂商,其厂址留守人员却否认生产。而对于待产包的监管,目前也属于“真空地带”。(《新京报》5月5日) 生个孩子,顺产几千,剖腹上万。相形之下,不过几百元的待产包,的确可以忽略不计,通常也不大会有人在意。不仅如此,如今的初生婴幼儿产品,早已是水涨船高,一个奶瓶,一件童装的价格更是相当不菲,包含宝宝服、小帽子、睡袋的待产包要价几百元,即便赚取了一定的利润,还真是算不上暴利。 事实上,正所谓“世上本没有免费午餐”,既然自购待产用品可以允许商家赚取利润,当然没理由要求医院的待产包无利可图,放在以药养医尚且还远未告别的背景下,待产包里夹带一些利润,更是没啥好大惊小怪的。不仅如此,即便是禁了以药养医,但医院的各类非医药类商品及服务,却没有理由遭连累非要“零利润”甩卖。举例来说,患者在医院食堂用餐,当然不能计较每顿饭被医院食堂赚了多少钱,在这方面,待产包其实也并不例外。那么,区区一个待产包,为何会惹来诸多的关注乃至质疑,或许比待产包本身的利润更值得关注。 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待产包有多么暴利,毋宁说再度更多暴露出医患之间的信任度的岌岌可危。既然医院本身的逐利属性可以无所不在的体现在药品、检查等各个环节之中,患者对于每个与医院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充满了怀疑乃至会否被宰的担忧心理,也就并不难于理解了。本是为了方便产妇的待产包,也成为了怀疑对象,不过是患者不信任心理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罢了。 此外,既不属于专业医疗用品,但却有着诸如消毒标准之类的医疗专业要求,在医院这头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而强制统一使用,应该说并非全无道理;而到了患者那头,既然并无相关的标准,医院方面的做法被患者解读为医疗服务夹带商业性强制消费行为,并借机获取提成利润,也并不能说全是恶意揣测。 从这个意义上说,待产包的背后,究竟有多少利润,最终又进了谁的口袋,当然不妨调查清楚。但在此之前,恐怕并不宜简单的抹黑医护人员,甚至因此而放大医患之间的对立。恰恰相反,一个小小的待产包,为何都能引发医患之间的紧张感,或许才更让人紧张,也更亟待反思。 而除了待产包本身的标准明晰,监管归位之外,唯有医疗服务的价值本身得到了体现,医疗机构不必再通过各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来收费或养医了,剔除了趋利属性的医疗服务,才能让医患之间打消了各种猜疑与不信任。小小的“待产包”也才不会如此沉重。 |
相关阅读:
- [ 05-06]岂可打着医学的旗号强卖“待产包”
- [ 09-21]“待产包养医”再见证补偿机制混乱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