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井要交一万元管理费才能用,这件怪事发生在辽宁建平县。去冬今春,当地降水偏少,一度严重干旱。而包括此前国家、省市重点支持的辽西北抗旱水利设施在内的农田灌溉设备,却存在建而不用、建而难用、重建轻管等问题,造成许多农民陷入“打井不让用,种地靠天收”的尴尬境地。 政府掏腰包打抗旱井,本是一项惠民工程。按理说,农民应该拍手叫好才对。可结果是,2011年打的700多眼井仅有200眼能用,且村民从来没用过,徒有其名。这实在难说起到了惠民之效。 抗旱井叫好不叫座,原因就出在一万元管理费上。有村民指出,一万元管理费交给谁,干什么用,谁也不知道。不难看出,对于为何要交一万元管理费,镇村干部的解释稀里糊涂,村民的心里不清不楚,双方互不相让,于是惠民工程卡在了“最后一公里”,变成了伤民工程。这说明,一万元管理费,百姓难以接受,也暴露了镇村干部长期漠视农民利益的态度。 耐人寻味的是,当地不少蔬菜大棚种植户交了一万元,就长期不缺水。这就难怪村民质疑:抗旱打井到底是惠民工程,还是成了村里和镇里的“摇钱树”? 抗旱井不能保抗旱,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被一些基层干部用来谋取私利,农民滋生不满也就不难想象了。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谁都会说,但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抗旱,不仅是农民的事。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当地的灾情仍在继续,在农民最需帮助的紧要关头,当地一些干部不是勇挑重担、全力以赴、为民谋利,把心思用在出实招、动真格、解民困上,而是听之任之,与农民死磕。说轻点,这是玩忽职守;说重些,这是把粮食安全当儿戏。 抗旱井的服务对象是农民,首先满足农民的需要,应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在管理费交多少才合适这一问题上,事先充分听取和吸纳农民的意见,应是一个基本程序。这也从实践层面提醒我们,既应算好抗旱井维护的大账,又应算好百姓生活的细账。政府善于过紧日子,农民才能过好日子。在决策的天平上,惠民是最重的砝码。当地干部需走出本位局限,把让群众得实惠视作自己的政绩,带着责任做,带着感情做。唯有如此,抗旱井这项惠民之举才能顺利推进。如果当地干部还是一意孤行,不认真倾听农民的诉求,打的抗旱井就不能发挥实效,得不了民心。 更让人不解的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旱情,该县水利局正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争取再打200眼抗旱水井。旧有的抗旱井没有有效利用,新打水井又有什么意义? 抗旱井,既要建好,更要用好,在抗旱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帮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真正让他们放心、舒心,而不是伤心、闹心。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