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乱象,画个圈圈逗你玩?
2014-06-16 15:58:2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譬如著名的ISO9001认证,“6500块全包,发票开1万2,因为国家对认证价格有限定,不能低于这个数。”不仅价格打折,效率还高:正常程序从申请到拿到证书,一般需要9个月,但几千块钱下来,1个月包过!(6月16日《新京报》) 从一只玩具到一把蔬菜,从一辆汽车到一家企业……今天,“认证”既是经济生活中的身份甄别程序,更是基于诚信与公平之上的门户规则。它在帮助消费者进行交易选择的同时,也提升着类型产品的竞争力。譬如ISO9001认证、3C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按理说,设立认证规则的初衷,就在于止歇纷争、厘清优劣,加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消费者也天然对这些认证标示更为信任,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以为是权威鉴定,不过是敛财游戏。 明目张胆地要红包,厚颜无耻地求招待,认证组织与中介成了寄生在企业身上的“保护伞”。它们开出的一张张认证标示,不过是“业内利益链”合谋欺诈消费者的证据。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地位,营造“高大上”的虚假幻觉——企业买个虚名,认证者图个实利,最后是不知情的民众为莫须有的质保系统高价埋单。 提及认证乱象,民众很容易联想起当年的“牙防组”。但这个冷笑话还没讲完,各种认证乱象依然此起彼伏。道理还是那个老理:认证机构对有机企业进行认证,但其生存也要靠这些企业缴纳的认证费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认证机构本来就很尴尬”。这些年,各种整治也没有停步:2011年11月2日,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已从2004年的36家减少到了现在的23家;2012年8月,国家认监委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专项整治活动……但路人皆知的现实是:譬如不少有机产品认证过的企业,“周边水质根本不适合生产有机作物,有些农场甚至弄两个过滤桶,就算是水处理过了。”咨询机构一语道破天机,“你们只要接待好就行。” 不是没有管理者,也不是没有执法依据,但认证乱象还是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第36条明确规定,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当按照各自职责,定期对所辖区域的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查处认证违法行为。此外,《认证认可条例》第70条规定,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是,面对媒体暗访轻易可知的真相、业内已成公开秘密的潜规则,认证监督部门当真是心力交瘁来不及管还是后知后觉没线索管? 市场认证,玩的是诚信体系的心跳。在信用机制修复并重建的今天,这种饮鸩止渴的游戏,透支的是消费者对市场机制的信任与信心,调戏的是合规企业与优质产品的美誉与公信——只是,这种“画个圈圈逗你玩”的把戏,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
相关阅读:
- [ 12-27]留学认证化难为易关键在强化服务
- [ 12-01]奢侈茅台只差一个认证
- [ 06-27]别让“V”认证变成伪认证
- [ 11-22]牛肉拉面师认证令人内牛满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