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高考舞弊不是技术问题

2014-06-18 07:49:12 舒圣祥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央视曝光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在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一名组织替考者还自称是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暗访视频中,监考老师发现破绽也没有阻拦,枪手们顺利完成了替考,记者已向警方报案。(6月17日央视)

以钱开路、权钱交易、集团化作案,这是近年来高考舞弊事件的普遍特征;舞弊行为的直接实施者,既包括家长、考生,也包括学校、监考老师、相关职能部门,甚至还有专门组织舞弊的中介。倘若此番央视曝光属实,显然又是一起集体舞弊事件。

在舞弊手段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替考无疑是非常原始落后的舞弊方式,然而替考仍然屡试不爽,这再次证明:高考作弊主要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如何防止考试管理者和监考人员腐败,远远要比防止高科技作弊更加重要。

这些年来,凡是有高考舞弊案曝光,“替考”一词几乎必然出现:陕西洋县替考事件,河南郸城县替考事件,云南宣威替考事件等。在这个决定命运的中国第一大考中,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通过这条“捷径”走向“成功”而没被挖出来,也不知道,又有多少莘莘学子正是被这样的歪风无情地刮落到独木桥下。

这些年来,各地每每花费不菲成本来装备考场,一些高科技防作弊产品纷纷投入使用——指纹验证机、电子信号屏蔽器、手柄式金属检测器、电子监控录像系统、语音颠簸探测器,诸如此类,貌似严密得不能再严密。

讽刺的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替考舞弊,竟然屡屡能够顺利通过高科技的检验。如果说在“技术含量”的较量上,尚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为什么在“去技术含量化”的较量上,替考舞弊者却能屡试不爽?防止高考舞弊,最重要的恐怕不是装备高科技产品,而是强化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舞弊的防范和查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考舞弊的各个环节中,包括考生、家长、枪手、学校和主管部门等在内,似乎对于高考舞弊形成了一致的默契纵容。在追求所谓“成功”的过程中,为一己之私不择手段,无视诚信和公平轻易越过底线,这样的价值取向扭曲,恐怕也是高考舞弊不绝踪迹的背后不可忽视的因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